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拼音
yǎo dìng qīng shān bù fàng sōng,lì gēn yuán zài pò yán zhōng。
qiān mó wàn jī hái jiān jìng,rèn ěr dōng xī nán běi fēng。
注释
- 咬定:拟人修辞(《说文》”咬,啮骨也”的力度感)
- 破岩:风化岩缝(《云林石谱》”岩石皴裂处多生竹”)
- 坚劲:双关语(既指物理强度,又喻精神韧性)
- 任尔:化用《楚辞》”世溷浊而莫余知兮”的超然姿态
- 东西南北风:典出《尚书》”四方风动”的象征意义
译文
像利齿紧咬青山绝不松懈,原本就扎根在破碎岩缝中。
历经千万次磨折愈发坚韧,任凭你四面狂风呼啸来袭。
背景
- 时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郑燮71岁
- 历史背景:
- 郑燮罢官后”糊涂”处世时期
- 文字狱高压下的精神坚守
- 艺术动机:
- 以竹石自喻气节
- 实践”画格即人格”的美学理念
赏析
本诗构建四重精神维度:
- 生存意志:
- “咬定”的暴力美学
- “立根”的存在宣言
- 苦难哲学:
- “千磨万击”的淬炼过程
- “还坚劲”的逆向生长
- 空间对抗:
- “破岩”的局限环境
- “东西南北”的全方位挑战
- 终极自由:
- “任尔”的主体性确立
- 对客观限制的精神超越
艺术突破:
- 动词创新:”咬”字颠覆传统咏竹诗的优雅范式
- 结构设计:四句形成”固着-根源-淬炼-超脱”的递进链
- 意象再造:将”风”从自然现象升华为命运象征
“任尔东西南北风”七字,既是对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意象化发展,又开创了现代抗争文学的诗性表达。
评价
清代袁枚:”二十八字铸就士人脊梁”
近代齐白石:”三百年文人画第一题诗”
现代朱光潜:”中国刚性美学的巅峰之作”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东亚抵抗精神的终极符号”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