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拼音
jué yù cóng jūn jì wǎng rán,dōng nán yōu hèn mǎn cí jiān。
yī xiāo yī jiàn píng shēng yì,fù jìn kuáng míng shí wǔ nián。
注释
- 绝域从军:指林则徐禁烟事(《汉书》”绝域不毛之地”)
- 东南幽恨:鸦片战争前的危机感(《海国图志》”东南大利在水不在陆”)
- 一箫一剑:龚自珍”剑气箫心”的自我标识
- 十五年:自道光六年(1826)中举至作诗时(1841)
- 惘然:化用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报国从军的壮志终成空想,东南危局的忧思写满诗笺。
箫心剑气本是我平生志向,却辜负狂士之名整整十五年。
背景
- 时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龚自珍50岁
- 历史背景:
- 鸦片战争爆发
- 林则徐被贬伊犁
- 文学动机:
- 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 总结”剑气箫心”的人生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精神维度:
- 空间焦虑:
- “绝域”的边疆想象
- “东南”的现实危机
- 人格象征:
- “箫”的文人情怀
- “剑”的侠客精神
- 时间反思:
- “平生意”的理想追溯
- “十五年”的岁月清算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首创”一箫一剑”的人格符号
- 结构设计:从空间到时间的螺旋式下沉
- 语言炼金:”负尽”的沉重感与”狂名”的张扬形成张力
“一箫一剑平生意”七字,既是对李白”十五好剑术”的继承发展,又开创了近代知识分子双重人格的诗性表达。
评价
清代谭嗣同:”近代士人精神的自画像”
近代梁启超:”新旧时代交替的绝响”
现代钱钟书:”双重人格的经典编码”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东亚文人精神的终极写照”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