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

郑燮

卖得鲜鱼二百钱,籴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拼音

mài dé xiān yú èr bǎi qián,dí liáng chuī fàn fàng guī chuán。
bá lái shī wěi shāo nán zháo,shài zài chuí yáng gǔ àn biān。

注释​

  1. ​​籴粮(dí liáng)​​:买粮(《说文》”籴,市谷也”)
  2. ​​湿苇​​:新采芦苇(《诗经》”蒹葭苍苍”的渔家意象)
  3. ​​垂杨古岸​​:化用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经典场景
  4. ​​二百钱​​:乾隆时期物价(《清稗类钞》”乾隆时鱼价每斤三十文”)

译文​

卖掉鲜鱼挣得二百文钱,买米做饭放船归去。
新拔的湿芦苇难以点燃,摊晒在古老垂杨岸边。

背景​

  • ​​时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郑燮任潍县知县期间
  • ​​历史背景​​:
    • 潍县渔民的真实生活
    • “康乾盛世”下的民生疾苦
  • ​​艺术动机​​:
    • 记录底层劳动场景
    • 实践”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创作理念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观察维度:

  1. ​​经济循环​​:
    • “卖鱼-籴粮”的微型市场经济
    • “二百钱”的精确计量
  2. ​​劳动智慧​​:
    • “湿苇难烧”的现实困境
    • “晒古岸”的解决方案
  3. ​​时空定格​​:
    • “放归船”的动态瞬间
    • “垂杨古岸”的永恒背景

艺术突破:

  • ​​细节真实​​:首次在诗中记录湿苇晒干工序
  • ​​结构设计​​:前二句流动后二句静止的蒙太奇效果
  • ​​语言策略​​:用”放/拔/晒”三个动词构建劳动韵律

“晒在垂杨古岸边”七字,既是对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的祛魅化改写,又开创了现实主义渔家诗的新范式。

评价​

清代袁枚:”二十八字抵得一幅《渔乐图》”
近代黄宾虹:”最鲜活的劳动诗学”
现代老舍:”中国最早的底层文学范本”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东亚渔家诗的终极写实”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