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拼音
jiǔ zhōu shēng qì shì fēng léi,wàn mǎ qí yīn jiū kě āi。
wǒ quàn tiān gōng chóng dǒu sǒu,bù jū yī gé jiàng rén cái。
注释
- 九州:典出《尚书·禹贡》”禹别九州”,代指中国
- 万马齐喑:苏轼《三马图赞》”振鬣长鸣,万马齐喑”的沉默意象
- 天公:玉皇大帝(《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
- 不拘一格:反用科举”格套”(《明史》”取士拘格套”)
- 己亥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鸦片战争前夕
译文
九州大地要焕发生机须依仗风雷激荡,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终究令人悲哀。
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降下多方面的人才。
背景
- 时间: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辞官南归途中
- 历史背景:
- 鸦片战争前夜的社会僵化
- 科举制度严重束缚人才
- 文学动机:
- 呼吁社会变革
- 批判八股取士制度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变革维度:
- 自然意象层:
- “风雷”的破坏与新生力量
- “万马齐喑”的窒息感
- 社会批判层:
- “究可哀”的价值判断
- “不拘一格”的制度解构
- 精神召唤层:
- “劝天公”的对话姿态
- “降人才”的救世方案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将”风雷”从自然现象升华为变革象征
- 结构张力:前两句压抑后两句激昂的强烈对比
- 语言力度:”抖擞”一词的唤醒力量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十四字,既是对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时代回应,又开创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诗性表达。
评价
清代梁启超:”近代中国第一变革宣言”
现代鲁迅:”旧时代最嘹亮的破晓号角”
钱穆:”三千年科举制度的最强批判”
日本学者丸山真男:”东亚近代化思想的诗性先声”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