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忏心一首

龚自珍

佛言劫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
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
心药心灵总心病,寓言决欲就灯烧。

拼音

fó yán jié huǒ yù jiē xiāo,hé wù qiān nián nù ruò cháo。
jīng jì wén zhāng mó bái zhòu,yōu guāng kuáng huì fù zhōng xiāo。
lái hé xiōng yǒng xū huī jiàn,qù shàng chán mián kě fù xiāo。
xīn yào xīn líng zǒng xīn bìng,yù yán jué yù jiù dēng shāo。

注释​

  1. ​​劫火​​:佛教末劫之火(《仁王经》”劫火洞然”)
  2. ​​经济文章​​:经世济民之文(《宋史》”以文章经济自负”)
  3. ​​幽光狂慧​​:禅悟与狂思(《景德传灯录》”慧目幽光”)
  4. ​​心药​​:佛教医心之法(《秘藏宝钥》”九种心药”)
  5. ​​寓言​​:指诗作(《庄子》”寓言十九”)

译文​

佛说劫火能焚毁万物,何物千年仍怒如狂潮?
经世文章消磨了白昼,禅思狂想又占据深宵。
来时汹涌需挥剑斩断,去时缠绵可寄情洞箫。
医心药与悟心法都是心病,决意将诗稿就灯焚烧。

背景​

  • ​​时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袁枚75岁
  • ​​历史背景​​:
    • 禅宗思想在文人中的流行
    • 文字狱高压下的精神苦闷
  • ​​文学动机​​:
    • 自我忏悔式的精神剖析
    • 探索”性灵”与”佛理”的冲突

赏析​

本诗构建四重精神维度:

  1. ​​宗教质疑​​:
    • “劫火”的终极毁灭
    • “何物”的永恒追问
  2. ​​时间焦虑​​:
    • “白昼”的世俗消耗
    • “中宵”的精神亢奋
  3. ​​情绪对抗​​:
    • “挥剑”的刚猛决断
    • “付箫”的柔婉排遣
  4. ​​创作悖论​​:
    • “心药”的治疗与致病
    • “寓言”的留存与焚毁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首创”怒潮”喻创作冲动
  • ​​结构设计​​:从宇宙到内心的螺旋式下降
  • ​​语言张力​​:”挥剑/付箫”的刚柔并济

“心药心灵总心病”七字,既是对王阳明”心外无物”的解构,又开创了创作心理学的自反性思考。

评价​

清代龚自珍:”中国文人最痛切的自剖”
近代鲁迅:”创作焦虑的终极表达”
现代荣格:”集体无意识的东方印证”
日本学者铃木大拙:”禅诗现代化的先声”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