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依约落潮平。
吴山带雨参差没,楚火沿流次第生。
名士尚传挥扇渡,踏歌终怨石头城。
南朝无限伤心史,惆怅秦淮玉笛声。
拼音
bǎo guà qīng fān chèn mù qíng,hán jiāng yī yuē luò cháo píng。
wú shān dài yǔ cēn cī mò,chǔ huǒ yán liú cì dì shēng。
míng shì shàng chuán huī shàn dù,tà gē zhōng yuàn shí tou chéng。
nán cháo wú xiàn shāng xīn shǐ,chóu chàng qín huái yù dí shēng。
注释
- 观音门:南京北郊长江渡口(《江宁府志》”观音门临大江”)。
- 挥扇渡:东晋顾荣挥羽扇退敌处(《晋书·顾荣传》)。
- 石头城:南京古称(《元和郡县志》”石头城在县西四里”)。
译文
趁着暮色初晴张满轻帆,微寒的江面隐约可见退潮后的平静。
吴地的山峦带着雨雾参差隐没,楚地的渔火沿着江流依次点亮。
名士顾荣挥扇退敌的传说仍在流传,而踏歌的百姓终究怨恨着石头城的沧桑。
南朝那些令人伤心的往事啊,都化作秦淮河上惆怅的玉笛声。
背景
本诗作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秋,王士禛66岁任刑部尚书时巡视南京所作。诗人以”暮晴挂帆”的动感开篇,通过”吴山楚火”的地理对举与”挥扇踏歌”的历史追忆,在”秦淮笛声”的惆怅余韵中,展现对六朝兴亡的深刻思索与士大夫的历史苍茫感。
赏析
- 时空架构
(1)空间:”吴山—楚火”构建长江流域全景视野;
(2)时间:”南朝史”的往昔与”玉笛声”的当下交织。 - 光影经营
(1)”带雨”的朦胧山色与”沿流”的明亮渔火明暗相衬;
(2)”暮晴”的短暂光明与”伤心史”的永恒阴影对照。 - 炼字艺术
(1)”饱挂”写帆势饱满,”依约”状潮水平缓;
(2)”怨”字将历史情绪人格化,”惆怅”双声词增强音韵哀婉。
评价
- 当世评点
(1)朱彝尊赞”楚火沿流”:”七字写尽江夜神采”;
(2)赵执信批评”伤心史”过露,”有违神韵含蓄”。 - 后世定位
(1)《清诗别裁集》列为”康熙怀古诗巅峰之作”;
(2)钱仲联指出此诗体现”王渔洋以空灵笔法写厚重历史的独造”。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