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明月来,照见下山路。
人语隔溪烟,借问停舟处。
拼音
yǔ hòu míng yuè lái,zhào jiàn xià shān lù。
rén yǔ gé xī yān,jiè wèn tíng zhōu chù。
注释
- 邹流绮:邹显吉,字流绮,无锡画家(《国朝画征录》)。
- 借问:化用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
- 溪烟:溪上水雾(柳宗元《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
译文
雨后的明月悄然升起,照亮了蜿蜒的下山小径。
隔着溪上朦胧的烟霭传来人语声,原来是在询问停泊小舟的岸边在哪里。
背景
本诗作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秋,王士禛59岁任詹事府詹事时,于无锡惠山访画家邹显吉后作。诗人以”雨后明月”的澄澈意象开篇,通过”隔溪人语”的听觉悬念与”借问停舟”的生活细节,在二十字的极简篇幅中,展现文人雅士月夜寻访的幽趣与江南水乡的朦胧美感。
赏析
- 视听交织
(1)视觉:”明月照路”的清晰与”溪烟隔”的模糊对比;
(2)听觉:”人语”打破静谧,”借问”引入叙事动感。 - 空间经营
(1)垂直:”下山路”的倾斜与”明月”的悬垂构成几何美感;
(2)水平:”溪烟”的横向阻隔与”停舟”的纵向延展呼应。 - 炼字艺术
(1)”照见”赋予月光主动性,”隔”字写烟雾屏障效果;
(2)”借问”以对话体增强现场感,留白未尽之意。
评价
- 当世评点
(1)朱彝尊赞”隔溪烟”:”五字摄惠山夜魂”;
(2)赵执信批评”借问”过俗,”未若含蓄”。 - 后世定位
(1)《清诗别裁集》列为”康熙访友诗神品”;
(2)钱仲联指出此诗体现”神韵派以小说笔法入诗的特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