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

翁方纲

七年上泷水,旬日每堂阴。
梅雨三江气,霜空万壑音。
古岩闻咏泐,嘉树孰歌深。
月出风帘夜,徒听吏目琴。

拼音

qī nián shàng lóng shuǐ,xún rì měi táng yīn。
méi yǔ sān jiāng qì,shuāng kōng wàn hè yīn。
gǔ yán wén yǒng lè,jiā shù shú gē shēn。
yuè chū fēng lián yè,tú tīng lì mù qín。

注释

  1. 上泷水​​:逆流而上泷江(《水经注》”泷水出桂阳临武”),指翁方纲任广东学政七年。
  2. ​​咏泐​​:岩石风化剥蚀(《说文》”泐,水石之理也”),暗喻时光流逝。
  3. ​​吏目琴​​:典出《晋书·陶潜传》”不为五斗米折腰”,此处反用,指官场俗务之音。

译文

七年来逆溯泷江履职,每逢旬假总爱在厅堂阴凉处小憩。
梅雨时节三江雾气弥漫,秋霜落时万壑回声清寂。
古老岩壁似在诉说风化痕迹,嘉树婆娑谁能听懂它深沉的歌吟?
今夜月出风动帘栊,却只能听着俗吏弹奏的琴音。

背景

本诗作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翁方纲37岁任广东学政第七年时所作。诗人以”七年泷水”的宦途经历开篇,通过”梅雨霜空”的季节变迁与”古岩嘉树”的永恒意象,在”吏目琴”的世俗噪音中,抒发对自然天籁的向往与对官场生涯的倦怠。

赏析

  1. 时空交织​​
    (1)时间:”七年”宦程与”咏泸”的亘古岁月对话;
    (2)空间:”三江”的辽阔与”万壑”的幽深呼应。
  2. ​​通感运用​​
    (1)视觉:”梅雨气”的朦胧与”霜空”的澄澈;
    (2)听觉:”万壑音”的自然交响与”吏目琴”的世俗杂音对比。
  3. ​​炼字艺术​​
    (1)”上”字写逆流而上的坚韧,”每”字状习惯性孤独;
    (2)”徒”字强化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余韵苦涩。

评价

  1. ​​当世评点​​
    (1)钱载赞”霜空万壑”:”五字摄岭南秋声”;
    (2)袁枚批评”吏目琴”过露,”有失敦厚”。
  2. ​​后世定位​​
    (1)《清诗纪事》列为”乾隆宦游诗变调”;
    (2)梁启超指出此诗体现”肌理派以考据笔法抒情的特色”。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