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注馆夜坐

翁方纲

右掖垣边榻,西清侣复联。
窗开残月影,匮锁旧时编。
玉座光相直,铜镮撼不眠。
朦胧江海梦,忽落晓钟前。

拼音

yòu yè yuán biān tà,xī qīng lǚ fù lián。
chuāng kāi cán yuè yǐng,kuì suǒ jiù shí biān。
yù zuò guāng xiāng zhí,tóng huán hàn bù mián。
méng lóng jiāng hǎi mèng,hū luò xiǎo zhōng qián。

注释

  1. 起居注馆​​:清代记录皇帝言行的机构(《清会典》”起居注官掌记注之事”)。
  2. ​​西清​​:指翰林院(《汉书·司马相如传》”青龙蚴蟉于东厢,象舆婉僤于西清”)。
  3. ​​铜镮​​:宫门铜环(李商隐《富平少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译文

在右掖宫墙边的榻几上,与翰林院的同僚们再次相聚。
推开窗户,残月的清辉洒落,柜中锁着昔日的编年史册。
御座的烛光笔直映照,宫门铜环的撞击声让人难以入眠。
朦胧间梦见江海辽阔,忽被晨钟惊醒,天已破晓。

背景

本诗作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翁方纲40岁任翰林院编修时值宿起居注馆所作。诗人以”右掖垣边”的宫禁环境起笔,通过”残月史册”的静寂与”铜镮晓钟”的喧响,在”江海梦”与”宫廷夜”的虚实交织中,展现史官职责的庄重与对自由天地的隐秘向往。

赏析

  1. 宫禁意象​​
    (1)”玉座光直”象征皇权威严,”铜镮撼夜”写值宿紧张;
    (2)”旧时编”的文献尘封与”江海梦”的精神放逸形成反差。
  2. ​​视听对照​​
    (1)视觉:”残月影”的冷清与”玉座光”的辉煌;
    (2)听觉:”铜镮声”的突兀与”晓钟”的悠远。
  3. ​​炼字艺术​​
    (1)”锁”字写史册封存,”撼”字状宫门震动;
    (2)”忽落”将梦境破碎感具象化为钟声坠地。

评价

  1. 当世评点​​
    (1)钱载赞”铜镮撼”:”五字尽值夜神理”;
    (2)袁枚批评”江海梦”过露,”有违馆阁体”。
  2. ​​后世定位​​
    (1)《清诗纪事》列为”乾隆宫词别调”;
    (2)梁启超指出此诗体现”肌理派以考据入诗的突破”。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