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行

翁方纲

二月野未绿,晓风沙不扬。
衬山馀雪意,著树是云光。
气动被诗觉,归迟食昼长。
始知山谷帖,实善说新阳。

拼音

èr yuè yě wèi lǜ,xiǎo fēng shā bù yáng。
chèn shān yú xuě yì,zhuó shù shì yún guāng。
qì dòng bèi shī jué,guī chí shí zhòu cháng。
shǐ zhī shān gǔ tiè,shí shàn shuō xīn yáng。

注释

  1. 山谷帖​​:黄庭坚(号山谷)书法帖(《山谷题跋》”春阳发草木”)。
  2. ​​新阳​​:初春阳气(《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
  3. ​​著树​​:附着树梢(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译文

二月的原野尚未泛绿,晨风轻拂不起尘沙。
远山还残留着冬雪寒意,树梢却已披上云霞光华。
天地气息萌动催我诗兴,归家已迟,昼长始觉饥肠。
此刻方懂黄山谷法帖妙处——最善道破这初春的暖阳。

背景

本诗作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初春,翁方纲45岁任江西学政时郊外踏青所作。诗人以”野未绿”的早春实景起笔,通过”雪意云光”的视觉反差与”气动诗兴”的心灵感应,在”山谷法帖”的文化联想中,展现学者诗人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锐感知与对传统艺术的会心诠释。

赏析

  1. 早春意象​​
    (1)色彩:”未绿”的枯黄与”云光”的亮白形成对冲;
    (2)温度:”雪意”的冷感与”新阳”的暖意渐变。
  2. ​​艺术通感​​
    (1)视觉:”著树云光”如水墨晕染;
    (2)触觉:”气动”将气候转化为创作冲动。
  3. ​​炼字艺术​​
    (1)”衬”字写山雪构图,”著”字状光影附着;
    (2)”善说”以拟人手法赋予书法生命。

评价

  1. 当世评点​​
    (1)钱载赞”云光雪意”:”十字尽得早春神理”;
    (2)袁枚批评”山谷帖”过典,”有违性灵”。
  2. ​​后世定位​​
    (1)《清诗纪事》列为”乾隆早春诗典范”;
    (2)梁启超指出此诗体现”肌理派以学问入景的典型手法”。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