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在朝凉午燠閒,人归黄篾碧溪湾。
数椽聚处成官驿,一鸟飞边得远山。
院雨记听蕉叶响,庭苔似点菊花斑。
应知路渐高凉近,许借层窗此豁颜。
拼音
qiū zài zhāo liáng wǔ yù xián,rén guī huáng miè bì xī wān。
shù chuán jù chù chéng guān yì,yī niǎo fēi biān dé yuǎn shān。
yuàn yǔ jì tīng jiāo yè xiǎng,tíng tái sì diǎn jú huā bān。
yīng zhī lù jiàn gāo liáng jìn,xǔ jiè céng chuāng cǐ huō yán。
注释
- 黄篾:黄篾楼,高州古迹(《高州府志》”黄篾楼在城西”)。
- 高凉:高州古称(《汉书·地理志》”合浦郡高凉县”)。
- 豁颜:开颜(杜甫《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译文
秋日的晨凉与午热交替舒缓,
我回到黄篾楼旁的碧溪水湾。
几间木屋聚集处成了官家驿站,
一只飞鸟掠过天际处现出远山。
还记得院里听雨打芭蕉的声响,
庭前苔痕宛如菊花斑点斑斓。
知道前行之路渐近高凉故地,
且借这驿楼高窗一展愁颜。
背景
本诗作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秋,翁方纲34岁任广东学政时,自高州科试返程重经城月驿所作。诗人以”秋温变幻”的体感开篇,通过”官驿远山”的空间拓展与”蕉雨苔斑”的细节追忆,在”高窗豁颜”的收束中,展现科举考官旅途中的疲惫与对岭南风物的审美观照。
赏析
- 时空交织
(1)时间:”朝凉午燠”的温差与”记听”的回忆交错;
(2)空间:”碧溪湾”的微观与”远山”的宏观呼应。 - 岭南特色
(1)植物:”蕉叶响”的热带特征与”菊花斑”的中原意象融合;
(2)地理:”高凉”古称唤起历史纵深。 - 炼字艺术
(1)”聚”字状驿舍格局,”得”字写远山意外呈现;
(2)”豁颜”将物理视野与心理释然双重打通。
评价
- 当世评点
(1)钱载赞”蕉叶苔斑”:”十字摄岭南秋魂”;
(2)袁枚批评”黄篾”典僻,”有违自然”。 - 后世定位
(1)《清诗纪事》列为”乾隆岭南纪行诗上品”;
(2)梁启超指出此诗体现”肌理派以细节证大观的特色”。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