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竹二首·其一 

翁方纲

底须论远势,人目树之枝。
金错铁钩锁,淡然无迹时。

拼音

dǐ xū lùn yuǎn shì,rén mù shù zhī zhī。
jīn cuò tiě gōu suǒ,dàn rán wú jì shí。

注释

  1. 底须​​:何必(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底须更问主人翁”)。
  2. ​​金错铁钩​​:形容竹枝如金石雕琢(黄庭坚《题李夫人偃竹》”金错刀从翠筠出”)。
  3. ​​无迹​​:化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

译文

何须刻意追求宏大的构图?
只需凝注眼前竹枝的形态。
那如金石雕镂般的枝节交错,
在笔墨淡处最显无痕的妙境。

背景

本诗作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翁方纲36岁任广东学政时,为友人墨竹画作所题。诗人以否定”远势”的艺术主张开篇,通过”金错铁钩”的笔法实写与”淡然无迹”的墨色虚化,在二十字的极简篇幅中,展现对文人画”以简驭繁”美学理念的深刻诠释。

赏析

  1. 美学主张​​
    (1)反对”远势”的宏大叙事,主张”树之枝”的微观聚焦;
    (2)”金错铁钩”的刚劲与”淡然无迹”的柔和形成辩证统一。
  2. ​​书画互通​​
    (1)”金错”喻指书法中的铁线描笔法;
    (2)”无迹”对应水墨画的”计白当黑”理论。
  3. ​​炼字艺术​​
    (1)”锁”字写竹枝交错的紧密感,”淡”字状墨色氤氲;
    (2)”时”字将空间艺术转化为时间中的审美瞬间。

评价

  1. 当世评点​​
    (1)钱载赞”无迹时”:”五字道尽南宗画三昧”;
    (2)袁枚批评”金错”过实,”有违自然天趣”。
  2. ​​后世定位​​
    (1)《清诗别裁集》列为”乾隆题画诗神品”;
    (2)启功指出此诗体现”肌理派以金石学入画论的特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