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斋卧病久,起听咽寒蝉。
伫立空阶上,遥看暮树边。
万山迎落日,一鸟堕孤烟。
秋雨园林好,携筇感逝川。
拼音
xiāo zhāi wò bìng jiǔ,qǐ tīng yàn hán chán。
zhù lì kōng jiē shàng,yáo kàn mù shù biān。
wàn shān yíng luò rì,yī niǎo duò gū yān。
qiū yǔ yuán lín hǎo,xié qióng gǎn shì chuān。
注释
- 萧斋:书斋雅称(李商隐《赠刘司户蕡》”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 筇:竹杖(《史记·河渠书》”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指病后扶杖。
- 逝川:化用《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喻时光流逝。
译文
在萧瑟书斋久病初愈,起身聆听寒蝉断续哀鸣。
久久伫立在空寂台阶,遥望暮色笼罩的树林边际。
万重山峦正迎向沉沉落日,一只孤鸟坠入袅袅炊烟。
秋雨浸润的园林如此清幽,拄着竹杖忽感岁月如川流逝。
背景
本诗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谭嗣同32岁病愈后所作。诗人以”萧斋卧病”的孤寂起笔,通过”寒蝉暮树”的凄清与”孤鸟落日”的苍茫,在”秋雨园林”的静谧反衬中,抒发维新志士对生命易逝的感慨与对家国命运的忧思,展现病中哲人对时空存在的深刻体悟。
赏析
- 意象经营
(1)听觉:”咽寒蝉”的断续哀音与”秋雨”的绵密声响交织;
(2)视觉:”万山落日”的壮阔与”一鸟孤烟”的渺小对比。 - 时空感悟
(1)”伫立空阶”的静态凝思与”逝川”的动态流逝构成张力;
(2)”暮树边”的有限视野与”万山迎日”的无限延伸形成空间辩证。 - 炼字艺术
(1)”咽”字状蝉声凄切,”堕”字写飞鸟倦归;
(2)”感”字将物理时间转化为心理体验。
评价
- 当世评点
(1)梁启超赞”一鸟孤烟”:”五字得王孟画境三昧”;
(2)康有为批评”逝川”过显,”有伤含蓄”。 - 后世定位
(1)《晚清四十家诗钞》列为”维新派生命诗代表作”;
(2)钱仲联指出此诗体现”谭嗣同以物理学时空观入诗的创新尝试”。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