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成

谭嗣同

苦月霜林微有阴,镫寒欲雪夜钟深。
此时危坐管宁榻,抱膝乃为梁父吟。
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
摊书兀兀了无睡,起听五更孤角沈。

拼音

kǔ yuè shuāng lín wēi yǒu yīn,dèng hán yù xuě yè zhōng shēn。
cǐ shí wēi zuò guǎn níng tà,bào xī nǎi wèi liáng fǔ yín。
dǒu jiǔ zòng héng tiān xià shì,míng shān fēng yǔ bǎi nián xīn。
tān shū wù wù liǎo wú shuì,qǐ tīng wǔ gēng gū jiǎo shěn。

注释

  1. 管宁榻​​:三国高士管宁常坐木榻(《高士传》”管宁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五年未尝箕踞”),喻志节高洁。
  2. ​​梁父吟​​:诸葛亮隐居时所作(《三国志》”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指胸怀大志。
  3. ​​孤角沈​​:黎明号角沉寂(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暗示时局压抑。

译文

凄冷的月光给霜林投下微暗,灯寒欲雪时夜钟声声深沉。
此刻我正襟危坐如管宁踞榻,抱膝长吟仿效诸葛亮的《梁父吟》。
借酒纵论天下兴亡大事,这名山风雨承载着百年忧心。
摊开书卷却全然无法入眠,起身聆听五更将尽的孤寂号角余音。

背景

本诗作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冬,谭嗣同34岁于戊戌变法前夕夜不能寐时所作。诗人以”苦月霜林”的肃杀夜景起笔,通过”管宁榻”与”梁父吟”的历史典故,在”斗酒论世”的狂放与”名山风雨”的隐忧之间,展现维新志士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孤愤情怀与清醒绝望,结句”孤角沈”三字已暗含变法失败的悲怆预感。

赏析

  1. ​​历史意象​​
    (1)”管宁榻”象征士人操守,”梁父吟”寄托政治抱负;
    (2)”孤角沈”以军事符号隐喻改革困境。
  2. ​​情感张力​​
    (1)”纵横天下”的豪情与”百年风雨”的忧思并存;
    (2)”了无睡”的清醒与”听角沈”的落寞形成心理落差。
  3. ​​炼字艺术​​
    (1)”苦”字赋予月光情感,”危”字状坐姿如临深渊;
    (2)”沈”字既写角声沉寂,又喻理想沉沦。

评价

  1. 当世评点​​
    (1)梁启超赞”斗酒百年”一联:”十四字铸就维新史诗”;
    (2)康有为批评”孤角沈”过悲,”有损变法锐气”。
  2. ​​后世定位​​
    (1)《晚清四十家诗钞》列为”戊戌精神纪念碑式作品”;
    (2)钱仲联指出此诗体现”谭嗣同将汉魏风骨与近代救亡意识熔于一炉”。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