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入塞人

谭嗣同

一骑龙沙道路开,王庭风雨会群才。
笔携上国文光去,剑带单于颈血来。
柳外家山陶令宅,梦中秋色李陵台。
归舟未忘铙歌兴,更谱防边画角哀。

拼音

yī qí lóng shā dào lù kāi,wáng tíng fēng yǔ huì qún cái。
bǐ xié shàng guó wén guāng qù,jiàn dài chán yú jǐng xuè lái。
liǔ wài jiā shān táo lìng zhái,mèng zhōng qiū sè lǐ líng tái。
guī zhōu wèi wàng náo gē xìng,gèng pǔ fáng biān huà jiǎo āi。

注释

  1. 龙沙​​:塞外沙漠(《后汉书·班超传》”咫尺龙沙”),指西北边疆。
  2. ​​单于颈血​​:典出霍去病”饮马瀚海,封狼居胥”,喻抗敌建功。
  3. ​​李陵台​​:汉代李陵战败投降处(《汉书·李陵传》),象征戍边悲壮。

译文

一骑绝尘踏开龙沙征途,王帐风云际会八方英才。
毛笔携着中原文明的光华西去,宝剑将染匈奴单于的颈血归来。
杨柳外的故园是陶潜归隐之地,梦中所见却是李陵台的秋色苍茫。
归航时仍难忘军中铙歌的豪迈,更将边关画角的哀声谱入诗章。

背景

本诗作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谭嗣同33岁考察西北边防时,赠别赴新疆的友人所作。诗人以”龙沙开道”的雄浑起笔,通过”文光剑血”的文武双全与”陶宅李陵”的隐仕矛盾,在”铙歌画角”的军乐交响中,展现维新志士对边疆危机的忧思与中西文明碰撞的深刻洞察。

赏析

  1. 家国意象​​
    (1)”文光剑血”象征”文明传播”与”武力护卫”的双重使命;
    (2)”陶令宅”与”李陵台”构成归隐与尽忠的价值观碰撞。
  2. ​​音乐隐喻​​
    (1)”铙歌兴”代表盛唐开边气象;
    (2)”画角哀”暗示晚清边防困境。
  3. ​​炼字艺术​​
    (1)”携”字写文化输出,”带”字状武力威慑;
    (2)”谱”字将军事符号转化为艺术表达。

评价

  1. 当世评点​​
    (1)梁启超赞”文光剑血”一联:”十四字铸就边塞诗新境”;
    (2)康有为批评”李陵台”典悲,”有损国威”。
  2. ​​后世定位​​
    (1)《晚清四十家诗钞》列为”近代边疆诗转型代表作”;
    (2)钱仲联指出此诗体现”谭嗣同对丝绸之路文明的现代思考”。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