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落寒深霜满洲,南朝风味忆曾留。
雁声凄断吴天雨,菊影描成水国秋。
无复文章横一世,空馀镫火在孤舟。
鱼龙此日同萧瑟,江上芦花又白头。
拼音
lí luò hán shēn shuāng mǎn zhōu,nán cháo fēng wèi yì céng liú。
yàn shēng qī duàn wú tiān yǔ,jú yǐng miáo chéng shuǐ guó qiū。
wú fù wén zhāng héng yī shì,kōng yú dèng huǒ zài gū zhōu。
yú lóng cǐ rì tóng xiāo sè,jiāng shàng lú huā yòu bái tóu。
注释
- 残嶰:衰败的溪谷(谢灵运《山居赋》”决飞泉于嶰壑”),喻指江南衰景。
- 南朝风味:六朝文风(杜牧《润州》”南朝四百八十寺”),指文化记忆。
- 鱼龙萧瑟:典出杜甫《秋兴》”鱼龙寂寞秋江冷”,喻志士失意。
译文
篱笆院落凝着深秋寒霜,忆起当年南朝文采的风流。
雁鸣凄厉截断吴地烟雨,菊影摇曳勾勒出水乡清秋。
再难见文章盖世的豪气,只剩孤舟一盏灯火飘浮。
如今鱼龙与我同陷落寞,看江畔芦花再度染白枝头。
背景
本诗作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秋,谭嗣同34岁于戊戌变法失败后流寓江南时所作。诗人以”霜满篱落”的肃杀秋景起笔,通过”雁断菊影”的江南意象与”文章灯火”的今昔对比,在”鱼龙芦花”的萧瑟中,倾泻维新志士变法失败后的孤愤与对文化衰颓的深切忧思。
赏析
- 今昔对照
(1)往昔:”南朝风味”的文化辉煌与”文章横世”的抱负;
(2)今朝:”孤舟灯火”的寂寥与”鱼龙萧瑟”的群体困境。 - 秋景隐喻
(1)”雁声凄断”象征理想受挫,”菊影水国”暗喻坚守高洁;
(2)”芦花白头”既写自然物候,又喻志士暮年之悲。 - 炼字艺术
(1)”横”字状昔日文气纵横,”空”字写当下理想幻灭;
(2)”又”字强调历史循环的无奈,”同”字点明群体命运。
评价
- 当世评点
(1)梁启超赞”菊影芦花”:”十四字写尽烈士暮心”;
(2)康有为批评”鱼龙”过悲,”未显革新锐气”。 - 后世定位
(1)《晚清四十家诗钞》列为”戊戌诗史关键文本”;
(2)钱仲联指出此诗体现”谭嗣同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时代挽歌的艺术高度”。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