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拼音
zhōng gǔ gāo yún cù cǐ chéng,qiū fēng chuī sàn mǎ tí shēng。
hé liú dà yě yóu xián shù,shān rù tóng guān bù jiě píng。
注释
- 潼关:陕西东部门户(《元和郡县志》”河山夹峙,一线中通”),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 终古高云:化用杜甫《潼关吏》”连云列战格”,喻历史厚重感。
- 不解平:双关语,既指山势不平,又暗喻时局动荡。
译文
亘古不散的云团簇拥着这座雄关,萧瑟秋风将往昔战马嘶鸣都吹散。
黄河奔涌过旷野仍嫌束缚太多,群山闯入潼关便再也不肯平坦。
背景
本诗作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秋,谭嗣同34岁赴京变法途经潼关时所作。诗人以”高云簇城”的历史厚重感起笔,通过”河流嫌束”的拟人化反抗与”山不解平”的双关暗喻,在短短四句中浓缩了维新志士对冲破束缚的渴望与对时局艰险的清醒认知。
赏析
- 时空张力
(1)时间:”终古”与”秋风”构成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2)空间:”云簇城”的垂直压迫与”河野山”的水平抗争。 - 革新意识
(1)”犹嫌束”以河流喻变法者冲破桎梏的意志;
(2)”不解平”双关语暗指改革阻力与地形险要。 - 炼字艺术
(1)”簇”字写云团围城之密,”散”字状历史回声之远;
(2)”嫌”字赋予自然以人性,”解”字点破时局本质。
评价
- 当世评点
(1)梁启超赞后两句:”十四字道尽维新精神”;
(2)康有为批评”不解平”过露,”欠含蓄”。 - 后世定位
(1)《晚清四十家诗钞》列为”戊戌变法诗史代表作”;
(2)钱仲联指出此诗体现”谭嗣同将地理特征转化为政治隐喻的天才”。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