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忼慨悲歌士,今日驱车燕赵间。
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井陉关。
拼音
píng shēng kāng kǎi bēi gē shì,jīn rì qū chē yān zhào jiān。
wú xiàn cāng máng huái gǔ yì,tí shī dú shàng jǐng xíng guān。
注释
- 井陉关:太行八陉之一(《吕氏春秋》”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崤、井陉、令疵、句注、居庸”),韩信破赵古战场。
- 悲歌士:燕赵慷慨之士(《史记·刺客列传》”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诗人自指。
- 怀古意:化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译文
我本是生来慷慨激昂的悲歌之士,今日驱车驰骋在燕赵大地之间。
胸中翻涌着无限苍茫的怀古幽情,独自登上井陉关将诗句题写山巅。
背景
本诗作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谭嗣同33岁考察北方边防途经井陉关时所作。诗人以”悲歌士”的自我定位开篇,通过”燕赵驱车”的现实行旅与”独上雄关”的历史凭吊,在二十八字中凝聚维新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对变革时局的深沉思考。
赏析
- 身份建构
(1)”悲歌士”承接燕赵侠义传统;
(2)”独上”凸显变法先驱的孤独姿态。 - 时空交织
(1)空间:”燕赵”地域与”井陉”关隘形成军事地理联想;
(2)时间:个人”平生”与历史”怀古”的纵向对话。 - 炼字艺术
(1)”忼慨”双声词强化激越情绪,”苍茫”叠韵词拓展心理空间;
(2)”题”字将精神活动转化为物质痕迹。
评价
- 当世评点
(1)梁启超赞”苍茫怀古”:”七字尽得革新者历史意识”;
(2)康有为批评”独上”过孤,”未显群体力量”。 - 后世定位
(1)《晚清四十家诗钞》列为”维新派地理史诗代表作”;
(2)钱仲联指出此诗体现”谭嗣同将地域文化转化为革命资源的独特眼光”。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