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声吹梦下江皋,楚竹湘舲起暮涛。
帝子不来山鬼哭,一天风雨写离骚。
拼音
yàn shēng chuī mèng xià jiāng gāo,chǔ zhú xiāng líng qǐ mù tāo。
dì zǐ bù lái shān guǐ kū,yī tiān fēng yǔ xiě lí sāo。
注释
- 江皋:江岸高地(《楚辞·九歌》”朝驰余马兮江皋”),指屈原行吟处。
- 帝子:湘君(《楚辞·湘君》”帝子降兮北渚”),喻理想君主。
- 写离骚:双关语,既指画兰如写《离骚》,亦喻自身遭遇。
译文
鸿雁的哀鸣将梦境吹落江岸,楚地的竹影与湘江孤舟掀起暮色波涛。
期盼的明君终未降临只有山鬼哭泣,漫天风雨中我以墨兰续写《离骚》。
背景
本诗作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谭嗣同34岁于戊戌变法前夕题咏墨兰画作。诗人以”雁声吹梦”的凄美意象起笔,通过”楚竹暮涛”的湘楚风物与”山鬼风雨”的《九歌》意境,在”写离骚”的双关收束中,将画兰艺术、屈原精神与维新志士的命运三重维度熔铸一体,展现改革者的文化自觉与悲剧预感。
赏析
- 三重互文
(1)画境:墨兰的笔墨形态;
(2)诗境:《离骚》的香草美人传统;
(3)现实:变法者的孤忠处境。 - 楚辞意象
(1)”帝子不来”暗喻光绪帝被囚的政变预感;
(2)”山鬼哭”象征志士仁人的集体悲恸。 - 炼字艺术
(1)”吹”字使雁声具象化,”写”字将风雨转化为笔墨;
(2)”一天”既指自然气候,又喻时代风云。
评价
- 当世评点
(1)梁启超赞末句:”七字尽得屈子魂魄”;
(2)康有为批评”山鬼哭”过哀,”未显阳刚”。 - 后世定位
(1)《晚清四十家诗钞》列为”维新派楚辞体代表作”;
(2)闻一多指出此诗体现”屈原精神在近代的创造性转化”。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