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墓

谭嗣同

得葬汉家土,于君已厚恩。
黥彭俱化醢,暴露莽秋原。

拼音

dé zàng hàn jiā tǔ,yú jūn yǐ hòu ēn。
qíng péng jù huà hǎi,bào lù mǎng qiū yuán。

注释

  1. 淮阴侯​​: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五年,徙信为楚王,六年,废为淮阴侯”),西汉开国功臣。
  2. ​​黥彭​​:黥布(英布)、彭越(《史记》”汉诛梁王彭越,醢之”),同被刘邦诛杀的功臣。
  3. ​​化醢​​:制成肉酱(《礼记·檀弓》”为榆沈,故制此醢”),指酷刑。

译文

能葬在大汉的土地里, 对你而言已是莫大恩典。
看那黥布彭越都被剁成肉酱, 尸骨暴露在荒芜的秋原。

背景

本诗作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谭嗣同33岁游历江淮时所作。诗人以”汉家厚恩”的反讽开篇,通过”黥彭化醢”的血腥对比与”秋原暴露”的荒凉景象,在二十字中揭露封建帝王”兔死狗烹”的残酷本质,寄托维新志士对变法成功后自身命运的清醒认知与悲怆预感。

赏析

  1. 反讽艺术​​
    (1)”厚恩”表面颂扬实则批判;
    (2)”化醢”与”暴露”的视觉冲击强化历史血腥。
  2. ​​历史隐喻​​
    (1)韩信悲剧暗喻改革者的可能结局;
    (2)”秋原”象征封建制度的肃杀氛围。
  3. ​​炼字艺术​​
    (1)”已”字凸显反讽,”俱”字写迫害之广;
    (2)”莽”字状荒原吞噬感。

评价

  1. 当世评点​​
    (1)梁启超赞”黥彭”句:”十字刺透专制毒刃”;
    (2)康有为批评”化醢”过烈,”有违温柔敦厚”。
  2. ​​后世定位​​
    (1)《晚清四十家诗钞》列为”历史批判诗神品”;
    (2)钱穆指出此诗体现”谭嗣同对封建权术的解剖学式洞察”。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