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园,西风振壑。
花气微醒,秋心零落。
郭索郭索,墨声如昨。
拼音
wǒ sī gù yuán,xī fēng zhèn hè。
huā qì wēi xǐng,qiū xīn líng luò。
guō suǒ guō suǒ,mò shēng rú zuó。
注释
- 菊花石砚:湖南浏阳特产砚台(《浏阳县志》”菊花石天然纹如菊”),谭嗣同家乡之物。
- 郭索:象声词,状蟹行声(《太玄经》”蟹之郭索,心不一也”),此处喻磨墨声。
- 秋心:拆字为”愁”(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双关思乡与忧国。
译文
我思念着远方故园,听西风震荡山谷声声呜咽。
砚上菊花气息微微苏醒,而秋日的愁心已片片凋零。
“郭索、郭索”——那磨墨的声响还似往昔般分明。
背景
本诗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谭嗣同32岁流寓北京时,为家乡菊花石砚题写的铭文。诗人以”西风振壑”的磅礴意象起笔,通过”花气秋心”的细腻感知与”郭索墨声”的听觉记忆,在二十四字中交织个人乡愁与时代忧思,展现维新志士对故土文化的眷恋与变革现实的急迫。
赏析
- 感官交响
(1)听觉:”振壑”的宏大自然声响与”郭索”的细微人工声响呼应;
(2)嗅觉:”花气”的清香暗示砚台特质。 - 时空叠印
(1)空间:”故园”与流寓地的分隔;
(2)时间:”如昨”的往昔记忆与”零落”的当下心境。 - 炼字艺术
(1)”振”字写风力之劲,”醒”字赋菊花灵性;
(2)双声词”郭索”既拟声又隐喻”心不一”的纠结。
评价
- 当世评点
(1)梁启超赞”秋心零落”:”五字道尽烈士心境”;
(2)康有为批评”郭索”过俚,”有失铭文体统”。 - 后世定位
(1)《晚清四十家诗钞》列为”器物铭文革新之作”;
(2)钱仲联指出此诗体现”谭嗣同将儒家器物观与近代人文精神结合的尝试”。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