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道中喜雨

查慎行

一枕凉侵被,朝来得晏眠。
江清收潦后,风劲挂帆前。
宿雨才如露,秋云不近天。
可能涓滴意,蓬勃起枯田。

拼音

yī zhěn liáng qīn bèi,zhāo lái dé yàn mián。
jiāng qīng shōu lǎo hòu,fēng jìng guà fān qián。
sù yǔ cái rú lù,qiū yún bù jìn tiān。
kě néng juān dī yì,péng bó qǐ kū tián。

注释

  1. 沔阳​​:今湖北仙桃(《明史·地理志》”沔阳州属安陆府”),明清时期为江汉平原腹地。
  2. ​​收潦​​:洪水退去(《楚辞·九辩》”收潦而水清”),指夏汛结束。
  3. ​​涓滴​​:微小水滴(杜甫《倦夜》”重露成涓滴”),喻微薄之力。

译文

一夜凉意渗入衾被,清晨得以安睡迟醒。
江水在洪水退后变得清澈,劲风吹拂,正是扬帆前行之时。
昨夜的雨水细微如露,秋云低垂,仿佛不接天际。
但盼这涓滴雨露的心意,能让干枯的田野重现蓬勃生机。

背景

本诗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查慎行35岁游历湖北时所作。诗人以”凉侵被”的体感细节起笔,通过”江清风劲”的航行畅快与”雨微云低”的旱象缓解,在”枯田蓬勃”的殷切期盼中,展现清初士人对农业生产的深切关注与对自然伟力的朴素信仰。

赏析

  1. 气象观察​​
    (1)时间:”宿雨”与”秋云”的旱涝转换;
    (2)空间:”江清”的水平视野与”云低”的垂直感知。
  2. ​​农耕关怀​​
    (1)”涓滴”与”枯田”的体量对比;
    (2)”蓬勃”一词赋予自然以生命意志。
  3. ​​炼字艺术​​
    (1)”侵”字写凉意渗透,”挂”字状帆势张扬;
    (2)”可能”以不确定语气强化祈愿之情。

评价

  1. ​​当世评点​​
    (1)朱彝尊赞”枯田”句:”十字道尽农人肺腑”;
    (2)王士禛批评”涓滴”过俚,”未若典雅”。
  2. ​​后世定位​​
    (1)《清诗纪事》列为”康熙朝农事诗典范”;
    (2)邓之诚指出此诗体现”查初白以科学态度观察农业的特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