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山渐佳,城荒日将暮。
遥见孤烟生,犹知有人住。
拼音
shí xiù shān jiàn jiā,chéng huāng rì jiāng mù。
yáo jiàn gū yān shēng,yóu zhī yǒu rén zhù。
注释
- 清平县:今贵州凯里西北(《贵州通志》”清平卫明置,清改县”),明清苗疆要地。
- 石秀山:黔中喀斯特地貌典型特征(《黔书》”山多奇石,玲珑秀拔”)。
- 孤烟:化用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指人烟稀少处的炊烟。
译文
嶙峋秀美的山色愈行愈佳,荒芜的古城已笼罩暮色苍茫。
远远望见一缕孤烟升起,才知道此处尚有人家栖藏。
背景
本诗作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查慎行34岁赴黔东南公干途中所作。诗人以”石秀城荒”的地理反差起笔,通过”孤烟”这一微小却关键的人文符号,在二十字中精准捕捉了清初汉官对苗疆”既荒且秀”的双重认知,展现边疆开发中文明与荒蛮的微妙界限。
赏析
- 观察层次
(1)宏观:”山佳”与”城荒”的整体印象;
(2)微观:”孤烟”的细节发现。 - 空间感知
(1)横向:从山石到城池的视觉移动;
(2)纵向:”日暮”与”烟升”的天地对应。 - 炼字艺术
(1)”渐”字写行进中的审美变化,”犹”字表认知转折;
(2)”生”字赋予炊烟生命感,”住”字确认人文存在。
评价
- 当世评点
(1)田雯《黔书》引此诗赞:”十字写尽黔中山水性情”;
(2)王士禛批评”城荒”过直,”未若含蓄”。 - 后世定位
(1)《清诗纪事》列为”西南纪行诗典范”;
(2)凌惕安指出此诗体现”查初白以科学家精准性捕捉人文痕迹的特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