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隔黄沙,隐隐一重雾。
雾敛日红时,螺青出高树。
拼音
hǎo shān gé huáng shā,yǐn yǐn yī chóng wù。
wù liǎn rì hóng shí,luó qīng chū gāo shù。
注释
- 西山:北京西郊群山(《帝京景物略》”西山春夏之交,晴雨朝暮,其状万变”),明清文人雅集胜地。
- 螺青:青黑色(《本草纲目》”螺青,即黛螺”),形容晨雾消散后山色。
- 黄沙:实指永定河冲积沙地(《宸垣识略》”卢沟河挟沙而行,俗称浑河”),亦隐喻尘世喧嚣。
译文
秀美的西山被黄沙阻隔,隐约蒙着一层轻纱般的晨雾。
当雾气收敛、朝阳初红时,青黑色的山影从高树梢头浮现。
背景
本诗作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查慎行45岁任职翰林院时所作。诗人以”黄沙隔山”的视觉障碍起笔,通过”雾隐-日红-山现”的光影变化三部曲,在二十字中精准捕捉京西晨景的瞬息变幻,展现清初宫廷文人对自然细节的科学观察力与诗性转化能力。
赏析
- 色彩叙事
(1)”黄沙”与”螺青”的冷暖对比;
(2)”日红”作为转折点的点睛之笔。 - 时空压缩
(1)时间:从”雾隐”到”山现”的黎明进程;
(2)空间:”隔沙-隐雾-出树”的景深递进。 - 炼字艺术
(1)”隔”字写空间阻隔,”敛”字状雾气动态;
(2)”出”字赋予山体跃动感,突破静态构图。
评价
- 当世评点
(1)朱彝尊赞”螺青”句:”五字夺化工之妙”;
(2)王士禛批评”黄沙”过实,”未若空灵”。 - 后世定位
(1)《清诗别裁集》列为”康熙朝山水小品典范”;
(2)林庚指出此诗体现”查初白以画家眼光经营诗境的现代性”。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