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梁山

查慎行

一钩残月吐仍衔,薄雾濛濛著布帆。
行过天门天未晓,风来东北路西南。

拼音

yī gōu cán yuè tǔ réng xián,bó wù méng méng zhuó bù fān。
xíng guò tiān mén tiān wèi xiǎo,fēng lái dōng běi lù xī nán。

注释

  1. 梁山​​:今重庆梁平(《蜀中广记》”梁山军治平都县,宋改梁山军”),长江三峡北岸要冲。
  2. ​​天门​​:指夔门(《水经注》”江水东径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厥势交牙,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帝城”),长江三峡入口。
  3. ​​残月衔​​:化用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指将落未落之月。

译文

一弯残月似吐还含将落未落,薄雾迷蒙轻沾在布帆之上。
船行过夔门天色犹未破晓,东北风来却要向西南启航。

背景

本诗作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查慎行49岁溯江西行入蜀时所作。诗人以”残月衔雾”的黎明意象起笔,通过”过门未晓”的时间错位与”风向逆行”的空间矛盾,在二十八字中浓缩了长江三峡行舟的独特体验,展现清初士人对自然险阻的诗意超越。

赏析

  1. ​时空悖论​​
    (1)时间:”月未落”与”天未晓”的双重黑暗;
    (2)空间:”东北风”与”西南路”的逆向角力。
  2. ​​感官通联​​
    (1)视觉:”残月”与”薄雾”的朦胧交织;
    (2)触觉:”著布帆”写雾气的物理附着感。
  3. ​​炼字艺术​​
    (1)”吐仍衔”三字写月落动态,”著”字状雾气浸润;
    (2)”来”与”路”的方位词构成空间张力。

评价

  1. 当世评点​​
    (1)王士禛赞”风来”句:”七字尽得巴蜀行舟神理”;
    (2)朱彝尊批评”著布帆”过实,”未若空灵”。
  2. ​​后世定位​​
    (1)《清诗精华录》列为”长江三峡诗代表作”;
    (2)钱仲联指出此诗体现”查初白以物理学思维解构传统行旅诗的创新”。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