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张司马墓

黄宗羲

草荒树密路三叉,下马来寻日色斜。
顽石呜呼都作字,冬青憔悴未开花。
夜台不敢留真姓,萍梗还来酹晚鸦。
牡砺滩头当日客,茫然隔世数年华。

拼音

cǎo huāng shù mì lù sān chā,xià mǎ lái xún rì sè xié。
wán shí wū hū dōu zuò zì,dōng qīng qiáo cuì wèi kāi huā。
yè tái bù gǎn liú zhēn xìng,píng gěng hái lái lèi wǎn yā。
mǔ lì tān tóu dāng rì kè,máng rán gé shì shǔ nián huá。

注释

  1. 张司马​​:张煌言(1620-1664),南明兵部尚书(《小腆纪年》”煌言字玄箸,号苍水,鄞县人”),抗清殉国。
  2. ​​夜台​​:墓穴(《文选·陆机〈挽歌〉》”送子长夜台”),暗指政治高压下的隐晦纪念。
  3. ​​牡砺滩​​:舟山海域(《海防纂要》”牡砺滩在舟山北,礁石密布”),张煌言抗清据点。

译文

荒草杂树掩映着三岔小路,我下马寻觅时已夕阳西斜。
连顽石都仿佛在呜咽着刻满碑文,冬青树憔悴得不肯开花。
墓穴中不敢留下您的真名,我如浮萍般漂泊来祭晚鸦。
当年牡砺滩头的热血志士,如今已隔世茫然细数年华。

背景

本诗作于康熙三年(1664年)张煌言就义后,黄宗羲55岁秘密祭扫时所作。诗人以”三岔迷途”的寻找困境起笔,通过”石呜花憔”的拟人哀景与”隐姓酹鸦”的隐秘悼念,在”隔世年华”的终极喟叹中,展现明遗民对殉国者的秘密追怀与历史记忆的艰难传承。

赏析

  1. 隐秘叙事​​
    (1)表层:荒墓寻踪的自然描写;
    (2)深层:”不敢留姓”的政治恐怖与”酹晚鸦”的隐喻祭祀。
  2. ​​时空断裂​​
    (1)空间:”牡砺滩”(战场)与”三叉路”(墓地)的生死对照;
    (2)时间:”当日客”与”隔世年”的沧桑巨变。
  3. ​​炼字艺术​​
    (1)”呜呼”以叹词入诗,”憔悴”赋植物以人格;
    (2)”数”字将宏大历史转化为个体生命计量。

评价

  1. 当世评点​​
    (1)顾炎武密记此诗:”五十六字血写心史”;
    (2)吕留良批评”酹鸦”过晦,”难明心迹”。
  2. ​​后世定位​​
    (1)《南明史料丛刊》列为”隐秘抵抗文学典范”;
    (2)陈寅恪指出此诗体现”梨洲以曲笔写直史的春秋笔法”。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