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说他年雨雪时,数番真足系追思。
长安貂帽旗亭酒,樊榭芒鞋古寺诗。
冰柱千寻逢洞口,桃花万树压湖湄。
于今垂老荒村里,布被蒙头不出楣。
拼音
wèi shuō tā nián yǔ xuě shí,shù fān zhēn zú xì zhuī sī。
cháng ān diāo mào qí tíng jiǔ,fán xiè máng xié gǔ sì shī。
bīng zhù qiān xún féng dòng kǒu,táo huā wàn shù yā hú méi。
yú jīn chuí lǎo huāng cūn lǐ,bù bèi méng tóu bù chū méi。
注释
- 樊榭: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清史稿·文苑传》),浙西词派代表,此处为时空错置的文学想象。
- 冰柱千寻:化用杜甫《前苦寒行》”霜严雪密冰柱瘦”,暗指遗民气节。
- 桃花万树:反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喻理想世界的覆灭。
译文
说起往昔那些雨雪纷飞的日子,几番经历确实令人追忆难止。
曾在京城戴着貂帽饮旗亭酒,也随樊榭踏草鞋吟古寺诗。
见过千丈冰柱悬挂山洞,赏过万树桃花压弯湖堤。
如今年迈困在这荒僻村落,裹着布被连门楣都不愿出视。
背景
本诗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冬,黄宗羲75岁隐居余姚时所作。诗人以”他年雨雪”的回忆起笔,通过”貂帽芒鞋”的阶层对比与”冰柱桃花”的意象对撞,在”布被蒙头”的自我封闭中,展现明遗民从壮岁豪游到老境颓唐的生命轨迹,暗含对文化理想幻灭的深刻绝望。
赏析
- 时空交响
(1)时间:从”他年”到”于今”的沧桑巨变;
(2)空间:从”长安旗亭”到”荒村楣下”的阶层坠落。 - 意象对撞
(1)”冰柱”的凛冽刚直与”桃花”的柔美易逝;
(2)”貂帽”的贵族气息与”芒鞋”的寒士形象。 - 炼字艺术
(1)”系”字写记忆缠绕,”压”字状花势沉重;
(2)”蒙”字将政治压抑转化为身体姿态。
评价
- 当世评点
(1)吕留良叹:”‘布被蒙头’四字写尽遗民老境”;
(2)清廷《禁书总目》批此诗”语含怨怼”。 - 后世定位
(1)《明遗民诗研究》列为”遗民生命史诗典范”;
(2)钱穆指出此诗体现”梨洲以空间换时间的史诗笔法”。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