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已过五日强,菊花消息在茅堂。
江山此处无兵马,红紫阶前正艳阳。
甲子差年皆庆历,永和一会尽清狂。
篱边不惜分携去,借得寒镵木柄长。
拼音
chóng jiǔ yǐ guò wǔ rì qiáng,jú huā xiāo xī zài máo táng。
jiāng shān cǐ chù wú bīng mǎ,hóng zǐ jiē qián zhèng yàn yáng。
jiǎ zǐ chà nián jiē qìng lì,yǒng hé yī huì jìn qīng kuáng。
lí biān bù xī fēn xié qù,jiè dé hán chán mù bǐng cháng。
注释
- 洋溪:浙江余姚河流(《余姚县志》”洋溪在县北三十里”),黄宗羲隐居地。
- 庆历:北宋仁宗年号(1041-1048),喻太平岁月;永和:东晋穆帝年号(345-356),指兰亭雅集。
- 寒镵:掘药铁器(《本草纲目》”镵,犁铁也”),暗指遗民采薇之志。
译文
重阳节后已过五天有余,茅屋边的菊花犹自绽放。
幸而此处江山没有战火,阶前红紫花朵正沐浴秋阳。
虽差甲子轮回却如庆历太平年,此番雅集堪比永和年间的疏狂。
不惜将篱边菊株分赠友人,且借来长柄药锄助你移栽他方。
背景
本诗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黄宗羲75岁与遗民友人雅集时所作。诗人以”重阳菊讯”的时令起笔,通过”无兵马”的局部安宁与”皆庆历”的历史幻象,在”分菊借锄”的日常举动中,展现明遗民在清廷统治渐稳后的复杂心态——既坚守气节,又不得不妥协于现实太平。
赏析
- 时空错位
(1)时间:将当下比作”庆历””永和”的太平幻象;
(2)空间:”洋溪”作为遗民的精神桃花源。 - 矛盾修辞
(1)”无兵马”的局部平静与”皆庆历”的刻意美化;
(2)”分携”的慷慨与”寒镵”的贫瘠形成张力。 - 炼字艺术
(1)”强”字写时间延展,”正”字状阳光定格;
(2)”惜”字反用,凸显遗民群体的相濡以沫。
评价
- 当世评点
(1)吕留良暗记:”‘永和清狂’四字曲笔写心”;
(2)清廷《禁书总目》批”庆历”影射前朝。 - 后世定位
(1)《明遗民诗研究》列为”遗民生存策略诗典范”;
(2)钱穆指出此诗体现”梨洲以历史想象缓解现实焦虑的智慧”。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