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湖头入帝畿,十年鸟背日光飞。
四方声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
良夜剧谈红烛跋,名园晓色牡丹旂。
不知后会期何日,老泪纵横未肯稀。
拼音
sān dié hú tóu rù dì jī,shí nián niǎo bèi rì guāng fēi。
sì fāng shēng jià guī míng shuǐ,yī dài xián jiān tuō bù yī。
liáng yè jù tán hóng zhú bá,míng yuán xiǎo sè mǔ dān qí。
bù zhī hòu huì qī hé rì,lǎo lèi zòng héng wèi kěn xī。
注释
- 万季野: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清史稿·儒林传》),黄宗羲弟子,后参与修《明史》。
- 明水:祭祀用的净水(《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喻历史真相。
- 牡丹旂:化用刘禹锡《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暗指京城权势。
译文
你从三叠湖畔启程奔赴京城,十载光阴如飞鸟掠日般匆匆。
天下对历史的评判终需你这潭明水,一朝忠奸善恶全托付给布衣书生。
忆往昔红烛下高谈阔论至烛烬,看今朝名园中牡丹旗映晨光彤红。
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度相逢,纵使我老泪纵横也难止这别绪无穷。
背景
本诗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黄宗羲70岁送弟子万斯同应博学鸿词科时所作。诗人以”三叠湖”的离别起笔,通过”明水布衣”的学术使命与”烛谈旂色”的今昔对比,在”老泪纵横”的爆发中,展现遗民导师对弟子”以布衣参史局”的复杂态度——既有学术托付的欣慰,更有政治妥协的悲凉。
赏析
- 师徒张力
(1)理想:”明水”象征的历史求真;
(2)现实:”牡丹旂”暗示的政治妥协。 - 时间意象
(1)过去:”红烛跋”的学术坚守;
(2)未来:”后会期”的渺茫无望。 - 炼字艺术
(1)”归”字写历史正义,”托”字状千钧重任;
(2)”纵横”双声词强化泪流之态,”稀”字写情感浓度。
评价
- 当世评点
(1)全祖望叹:”‘明水布衣’十四字铸就史家魂魄”;
(2)清廷《四库提要》批”贤奸”句”语涉狂悖”。 - 后世定位
(1)《清初学术史》列为”浙东学派宣言”;
(2)章太炎指出此诗体现”梨洲学派以史存道的终极追求”。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