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篁窈窕樵人路,初癖丛林洞下宗。
墙角梅花五六树,窗前积雪两三峰。
弁山诸老吾亲见,画壁苍颜喜再逢。
惭愧廿年尘上老,始闻嗣法有渠侬。
拼音
fēng huáng yǎo tiǎo qiáo rén lù,chū pì cóng lín dòng xià zōng。
qiáng jiǎo méi huā wǔ liù shù,chuāng qián jī xuě liǎng sān fēng。
biàn shān zhū lǎo wú qīn jiàn,huà bì cāng yán xǐ zài féng。
cán kuì niàn nián chén shàng lǎo,shǐ wén sì fǎ yǒu qú nóng。
注释
- 泽望:黄宗炎(1616-1686),字晦木,号泽望(《黄氏家录》),黄宗羲弟,明遗民。
- 洞下宗:曹洞宗(《五灯会元》”洞山良价禅师法嗣”),此处暗指遗民逃禅现象。
- 弁山:浙江湖州山名(《嘉泰吴兴志》”弁山在乌程县北十八里”),明遗民隐居地。
译文
风过竹林掩映着樵夫小径,初识佛门便倾心这洞下禅宗。
墙角五六株梅花凌寒绽放,窗前两三重雪峰映照晴空。
弁山隐士们我曾亲见风骨,壁画中的苍颜今日喜得重逢。
惭愧我这沉浮尘世二十载的老朽,才知禅法真传已有你这般人物继承。
背景
本诗作于康熙五年(1666年),黄宗羲57岁与弟宗炎访遗民僧克归时所作。诗人以”风篁樵路”的隐逸意象起笔,通过”梅雪互映”的洁净世界与”画壁重逢”的历史记忆,在”嗣法惭愧”的自我反省中,展现明遗民通过佛教传承延续文化命脉的集体努力。
赏析
- 遗民禅意
(1)”初癖丛林”写遗民逃禅现象;
(2)”嗣法渠侬”指文化传承的代际接力。 - 空间象征
(1)近景:”墙角梅”与”窗前雪”的洁净空间;
(2)远景:”弁山诸老”的历史纵深。 - 炼字艺术
(1)”窈窕”状竹径幽深,”癖”字写信仰皈依;
(2)”喜”字将壁画人物活化,”惭”字显代际焦虑。
评价
- 当世评点
(1)吕留良赞”梅雪”联:”十四字摄尽遗民精神”;
(2)清廷《禁书总目》批”洞下宗”影射前朝。 - 后世定位
(1)《明遗民诗丛》列为”遗民禅诗代表作”;
(2)陈垣指出此诗体现”梨洲以禅宗史观重构遗民谱系”。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