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宗伯牧斋

黄宗羲

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末后与谁传。
凭裀引烛烧残话,嘱笔完文抵债钱。
红豆俄飘迷月路,美人欲绝指筝弦。
平生知己谁人是?能不为公一泫然。

拼音

sì hǎi zōng méng wǔ shí nián,xīn qī mò hòu yǔ shuí chuán。
píng yīn yǐn zhú shāo cán huà,zhǔ bǐ wán wén dǐ zhài qián。
hóng dòu é piāo mí yuè lù,měi rén yù jué zhǐ zhēng xián。
píng shēng zhī jǐ shuí rén shì?néng bù wéi gōng yī xuàn rán。

注释

  1. 钱牧斋​​:钱谦益(1582-1664),号牧斋(《清史稿·贰臣传》),明末文坛领袖,后降清。
  2. ​​红豆​​:钱谦益《红豆诗》”红豆生南国,秋来发故枝”,暗指其晚节不保。
  3. ​​美人筝弦​​:化用李商隐《无题》”锦瑟无端五十弦”,喻文化命脉断绝。

译文

五十年间领袖四海文坛,临终心事还能托付谁人?
倚着褥垫点燃蜡烛诉说未尽之言,嘱我代笔完文以抵偿文字债欠。
红豆忽飘零,迷失了月下归路,美人将绝响,手指还按着筝弦。
平生的知己究竟还有几位?教我怎能不为你泪落涟涟!

背景

本诗作于康熙三年(1664年)钱谦益卒后,黄宗羲55岁追忆故人时所作。诗人以”宗盟五十年”的文坛地位起笔,通过”烧残嘱笔”的临终场景与”红豆美人”的隐喻意象,在”知己泫然”的悲慨中,展现对这位”才高节亏”的文学巨匠既敬重又惋惜的复杂评价,反映明清易代之际士人道德困境。

赏析

  1. 人格悖论​​
    (1)才学:”四海宗盟”的文学成就;
    (2)气节:”红豆飘零”的政治污点。
  2. ​​临终场景​​
    (1)”凭裀引烛”的衰弱形象;
    (2)”嘱笔抵债”的文债隐喻。
  3. ​​炼字艺术​​
    (1)”烧”字写生命将尽,”抵”字状文责沉重;
    (2)”泫”字状泪下之态,较”泣””涕”更显文人克制。

评价

  1. ​​当世评点​​
    (1)顾炎武叹:”‘心期谁传’四字道尽才人悲剧”;
    (2)王夫之批评”为公泫然”过恕,”有亏是非”。
  2. ​​后世定位​​
    (1)《清诗纪事》列为”贰臣评价诗典范”;
    (2)陈寅恪指出此诗体现”梨洲对’文统’与’政统’的分离评判”。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