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法相寺

黄宗羲

不到名蓝数十年,重来风景觉萧然。
山中幸喜存长历,劫冷能留不坏烟。

拼音

bù dào míng lán shù shí nián,chóng lái fēng jǐng jué xiāo rán。
shān zhōng xìng xǐ cún cháng lì,jié lěng néng liú bù huài yān。

注释

  1. 法相寺​​:杭州西湖古刹(《武林梵志》”法相寺在南山,唐天祐四年建”),以樟树神异著称。
  2. ​​名蓝​​:名寺(《洛阳伽蓝记》”名蓝精舍,栉比相连”),”蓝”为伽蓝简称。
  3. ​​不坏烟​​:双关香火与历史记忆(《法华经》”如来灭后,供养舍利,香烟不绝”)。

译文

已有数十年未访这著名禅寺,重游时只觉得风景冷落萧然。
幸喜山中还保存着古老历法,劫火虽冷竟留得香火不断如烟。

背景

本诗作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黄宗羲63岁重游杭州时所作。诗人以”数十年”的时间跨度起笔,通过”萧然风景”的视觉感受与”长历不坏烟”的历史发现,在二十八字中展现遗民对文化遗迹的珍视——寺庙虽衰,但承载历史记忆的”长历”与精神香火依然延续。

赏析

  1. 历史维度​​
    (1)显性:”长历”指寺院保存的历书;
    (2)隐性:暗喻遗民坚守的故国纪年(如永历)。
  2. ​​矛盾修辞​​
    (1)”劫冷”(灾难已冷)与”不坏烟”(香火不灭)的反差;
    (2)”萧然”风景与”幸喜”心情的辩证。
  3. ​​炼字艺术​​
    (1)”觉”字写主观感受,”存”字状历史韧性;
    (2)”不坏”双关物理香烟与精神传承。

评价

  1. 当世评点​​
    (1)吕留良批注:”‘不坏烟’三字可抵《铁函心史》”;
    (2)清廷《禁书总目》指此诗”语含妄诞”。
  2. ​​后世定位​​
    (1)《明遗民诗钞》列为”文化记忆诗典范”;
    (2)陈垣指出此诗体现”梨洲以寺院为历史容器的独特史观”。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