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八日书诗人壁

黄宗羲

不识山村路纵横,但随流水小桥行。
一春尚未闻黄鸟,玉女峰前第一声。

拼音

bù shí shān cūn lù zòng héng,dàn suí liú shuǐ xiǎo qiáo xíng。
yī chūn shàng wèi wén huáng niǎo,yù nǚ fēng qián dì yī shēng。

注释

  1. 玉女峰​​:庐山名胜(《庐山志》”玉女峰在凌霄峰西南,状如少女”),亦暗喻高洁之士。
  2. ​​黄鸟​​:黄莺(《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象征生机与希望。
  3. ​​第一声​​:化用王维《听宫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指久违的复苏信号。

译文

不认得山村道路交错纵横,只随着流水声走过小桥独行。
整个春天都未闻黄莺啼唱,却在玉女峰前听到今岁第一声。

背景

本诗作于康熙五年(1666年),黄宗羲57岁避居庐山时题壁之作。诗人以”迷路随流”的彷徨起笔,通过”春无鸟鸣”的压抑与”峰前初声”的惊喜,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从精神困顿到希望重生的心理转换,展现遗民在长期政治寒冬后对文化复苏的敏锐感知。

赏析

  1. 听觉叙事​​
    (1)沉默:”一春未闻”的听觉荒漠;
    (2)突破:”第一声”的振聋发聩。
  2. ​​空间象征​​
    (1)迷途:”路纵横”的现实困境;
    (2)希望:”玉女峰”的精神高地。
  3. ​​炼字艺术​​
    (1)”不识”写政治迷失,”但随”状被动生存;
    (2)”第一声”将微小事件转化为历史节点。

评价

  1. 当世评点​​
    (1)吕留良批注:”‘第一声’三字可作遗民史眼”;
    (2)王夫之批评”玉女峰”过隐,”未彰气节”。
  2. ​​后世定位​​
    (1)《明遗民诗研究》列为”精神复苏诗范本”;
    (2)钱穆指出此诗体现”梨洲对文化生命力的直觉把握”。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