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病旬日未已闲书所忆两首·其一 

黄宗羲

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惭愧在镫前。
梦中失哭儿呼我,天末招魂鸟降筵。
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篇。
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

拼音

cǐ dì nà kān zài dù nián,cǐ shēn cán kuì zài dēng qián。
mèng zhōng shī kū ér hū wǒ,tiān mò zhāo hún niǎo jiàng yán。
hǎo yǒu duō cóng zhōng jié chuán,rén qíng bù jìn《jué jiāo》piān。
yú jīn qū zhǐ jǐ huí sǐ,wèi sǐ yóu rán bèi bìng mián。

注释

  1. 忠节传​​:指《宋史·忠义传》(《宋史》”靖康之变,忠义之士死者接踵”),借指南明殉国者。
  2. ​​绝交篇​​: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文选》),喻政治立场导致的友谊破裂。
  3. ​​招魂鸟​​:化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指悼念亡友的仪式。

译文

这地方怎能再忍受一年光阴?灯前独坐只觉此身羞愧难言。
梦中失声痛哭被孩儿唤醒,天涯招魂时忽有飞鸟降于祭筵。
多少好友已载入忠烈传记,人情冷暖更甚于嵇康《绝交》篇。
到如今屈指算来几度濒死,未死之身却仍被疾病困于床眠。

背景

本诗作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黄宗羲74岁病中追忆亡友时所作。诗人以”不堪度年”的生存焦虑起笔,通过”梦哭招魂”的生死交感与”忠节绝交”的人际困境,在”几回未死”的残酷自剖中,展现明遗民老境的多重痛苦——既负生者之愧,更怀死者之痛。

赏析

  1. 多重愧怍​​
    (1)历史层面:幸存者对殉国者的愧疚;
    (2)家庭层面:病父对惊儿的不安;
    (3)道德层面:未死者对疾病的屈从。
  2. ​​死亡意象​​
    (1)实写:”几回死”的濒危体验;
    (2)虚写:”招魂鸟”的幽冥沟通。
  3. ​​炼字艺术​​
    (1)”那堪”写忍耐极限,”惭愧”状心理重负;
    (2)”被”字将病痛拟人化,凸显被动性。

评价

  1. ​​当世评点​​
    (1)吕留良批:”‘几回死’三字泣尽遗民血泪”;
    (2)清廷《禁书总目》指此诗”语多怨怼”。
  2. ​​后世定位​​
    (1)《明遗民诗史》列为”遗民精神自传诗巅峰”;
    (2)钱穆指出此诗体现”梨洲以病榻为史馆的自我审判意识”。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