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昏晓异温凉,静坐南窗白日长。
青镜丝丝添鬓白,家书岁岁说年荒。
摩挼老脚登嵩华,堆叠沙锅煮雪霜。
此愿此生犹未遂,问谁挽汝落尘糠。
拼音
qiū shēn hūn xiǎo yì wēn liáng,jìng zuò nán chuāng bái rì cháng。
qīng jìng sī sī tiān bìn bái,jiā shū suì suì shuō nián huāng。
mó suō lǎo jiǎo dēng sōng huà,duī dié shā guō zhǔ xuě shuāng。
cǐ yuàn cǐ shēng yóu wèi suì,wèn shuí wǎn rǔ luò chén kāng。
注释
- 嵩华:嵩山与华山(《史记·封禅书》”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象征隐士高洁。
- 煮雪霜:化用陶谷《清异录》”扫雪烹茶”,指清贫生活。
- 尘糠:世俗糟粕(《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喻政治污浊。
译文
深秋的晨昏温差变化无常,静坐南窗下白昼也显得漫长。
青铜镜中白发又添几丝,家书年年诉说着饥荒。
揉着老腿梦想登临嵩山华山,却只能堆叠砂锅煮雪充粮。
这心愿此生恐怕难实现,试问谁能拉你脱离这尘世糟糠?
背景
本诗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黄宗羲76岁接家乡灾报时所作。诗人以”秋深温凉”的气候感知起笔,通过”镜中白发”与”家书年荒”的双重衰老信号,在”未遂嵩华”的理想破灭与”煮雪尘糠”的现实困顿中,展现遗民晚年在自然法则与家国忧患间的深刻无力感。
赏析
- 双重衰老
(1)生理:”鬓白””老脚”的身体衰败;
(2)精神:”年荒””未遂”的理想消磨。 - 生活意象
(1)高雅:”嵩华”代表的隐逸梦想;
(2)低微:”沙锅”暗示的生存窘境。 - 炼字艺术
(1)”添”字写衰老进程,”说”字状家书重复;
(2)”挽”字将抽象超脱转化为物理动作。
评价
- 当世评点
(1)吕留良批注:”‘煮雪霜’三字写尽遗民清苦”;
(2)李邺嗣批评”尘糠”过激,”有违诗教”。 - 后世定位
(1)《清诗纪事》列为”遗民生存实录”;
(2)钱穆指出此诗体现”梨洲以日常生活解构宏大叙事的史学转向”。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