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四月沅弟克复巢县和州含山等城赋诗四首·其三

曾国藩

半壁山前铁锁横,当年诸将各声名。
即今锥凿西梁下,益信先皇万里明。

拼音

bàn bì shān qián tiě suǒ héng,dāng nián zhū jiàng gè shēng míng。
jí jīn zhuī záo xī liáng xià,yì xìn xiān huáng wàn lǐ míng。

注释

  1. 半壁山​​:长江险隘,位于湖北阳新,太平军曾在此横江设铁锁链阻清军水师。
  2. ​​铁锁横​​:化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喻太平军防御工事。
  3. ​​锥凿西梁​​:指湘军水师彭玉麟以炭火熔斧凿断铁锁(西梁山在安徽和县,与半壁山隔江相对)。
  4. ​​先皇万里明​​:咸丰帝(1861年驾崩)曾谕“破贼首在断江防”,今验其预见之明。

译文

半壁山前,当年铁锁横截大江,
彼时诸将争功,各自声震四方。
而今湘军在西梁山下熔锁凿链,
更信先皇“万里外洞悉贼情”的圣明。

背景

本诗作于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湘军攻克长江要塞后。半壁山-田家镇防线为太平天国天京屏障,1854年秦日纲在此大破清军,至1862年终被湘军摧毁。诗人借“铁锁沉江”典故,既写当前战功,亦追怀咸丰帝战略眼光,暗含“雪耻”之意。

赏析

  1. 今昔对比​​
    (1)历史惨败:“当年诸将”暗指1854年清军溃败的湖广总督杨霈等。
    (2)当今雪耻:“锥凿西梁”突出湘军战术创新(火攻熔锁),彰显代际超越。
  2. ​​政治隐喻​​
    (1)赞先皇之明:借战果颂咸丰帝战略,实为凸显自身继承遗志的合法性。
    (2)贬前朝之庸:“诸将声名”反讽当年败将虚名,为湘军张目。
  3. ​​地理意象​​
    “半壁山-西梁山”隔江对峙,空间构图如历史棋盘,见证攻守易势。

评价

  1. 当世反响​​
    彭玉麟(破锁主将)和诗:“先皇慧眼穿寰海,不枉江湖老臣心。”(《彭刚直公诗集》)
  2. ​​后世定位​​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评:“以地理为诗眼,近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而多家国感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