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四月沅弟克复巢县和州含山等城赋诗四首·其二

曾国藩

碧血家家百草腥,荒郊五夜泣坤灵。
将军一埽陵阳道,便有游人说踏青。

拼音

bì xuè jiā jiā bǎi cǎo xīng,huāng jiāo wǔ yè qì kūn líng。
jiāng jūn yī sào líng yáng dào,biàn yǒu yóu rén shuō tà qīng。

注释

  1. 碧血​​:典出《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指烈士之血。
  2. ​​坤灵​​:地神(《宋书·乐志》“坤灵吐润”),此处指战死者魂灵。
  3. ​​陵阳道​​:安徽陵阳山古道,曾国荃进军路线(《汉书·地理志》“丹阳郡陵阳县”)。
  4. ​​踏青​​:清明郊游,反讽战火方熄,游人已忘惨烈。

译文

家家碧血渗入泥土,连百草都带腥气,
荒凉郊野中,地神彻夜为亡魂哭泣。
直到将军一举扫清陵阳古道,
立刻有游人笑谈,相约踏青赏春。

背景

本诗作于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紧接前首捷报诗。时湘军虽克复皖南诸城,但战况惨烈(曾国荃部伤亡数千)。诗人以“碧血”“坤灵”直写战争创伤,末句“踏青”更刺世人健忘,体现其“胜而不喜”的深沉史观。

赏析

  1. ​​战争惨象​​
    (1)触觉与嗅觉:“碧血染草腥”,以生理不适感强化死亡冲击。
    (2)神鬼视角:“坤灵夜泣”赋予天地悲悯,烘托人间浩劫。
  2. ​​讽刺艺术​​
    (1)时间压缩:从“五夜泣灵”到“游人踏青”,迅疾转换,揭人性麻木。
    (2)意象反差:血腥战场与春日郊游并置,如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 ​​史家笔法​​
    “将军扫道”的功绩与“游人忘痛”的轻佻形成史鉴,近于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手法。

评价

  1. 当世评点​​
    郭嵩焘叹此诗“二十八字写尽古今战祸”(《养知书屋诗话》)。
  2. ​​后世定位​​
    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称:“以游春衬战血,得李华《吊古战场文》之魂。”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