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四月沅弟克复巢县和州含山等城赋诗四首·其四

曾国藩

师淑韩公二十霜,敢将裴令并论量。
诸君自有浯溪笔,看取穹碑日月光。

拼音

shī shū hán gōng èr shí shuāng,gǎn jiāng péi lìng bìng lùn liàng。
zhū jūn zì yǒu wú xī bǐ,kàn qǔ qióng bēi rì yuè guāng。

注释

  1. 韩公​​:韩愈,曾平淮西之乱,曾国藩以湘军比其功业。
  2. ​​二十霜​​:二十年,指曾国藩自1843年入仕至1862年整二十年。
  3. ​​裴令​​:裴度,唐宪宗时宰相,平淮西后封晋国公,此处喻清廷权贵。
  4. ​​浯溪笔​​:元结撰、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刻于浯溪石壁,喻不朽功业记录。
  5. ​​穹碑​​:高大石碑,指铭刻历史功绩的碑文。

译文

效法韩愈平乱之志,二十年霜鬓渐生,
岂敢自比裴度功业,与当朝权贵同论短长?
诸君自有如浯溪石刻的史笔如椽,
且看那巍巍丰碑,将映照千秋日月之光!

背景

本诗作于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为组诗末篇。时湘军连战连捷,然清廷对汉臣猜忌日深。曾国藩借韩愈、裴度典故,既表“功成不居”之态,亦暗讽满清权贵(如肃顺党羽)忌能,结句“穹碑日月”则彰显对历史评价的自信。

赏析

  1. 历史自况​​
    (1)以韩愈自喻:韩愈以书生平叛,正合曾国藩“儒将”身份。
    (2)裴度对比:唐裴度遭谗罢相,暗指清廷猜忌,隐忧功高震主。
  2. ​​史笔春秋​​
    (1)“浯溪笔”双关:既指元结颂中兴之功,亦喻湘军功绩终将载入青史。
    (2)“穹碑日月”:以金石不朽对抗朝廷褒贬,彰显文人历史观。
  3. ​​政治隐喻​​
    “敢将并论”表面谦退,实刺权贵无能,与韩愈《平淮西碑》“凡此蔡功,惟断乃成”异曲同工。

评价

  1. 当世反响​​
    曾国荃读后泣曰:“大哥诗胆如斗,吾辈武夫愧煞。”(《曾国荃家书》)
  2. ​​后世定位​​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曾氏此作,合韩愈之骨、白居易之讽,自成清诗一格。”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