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何绍基

人世多离别,无劳问越燕。
黄河向东去,何日是归年。

拼音

rén shì duō lí bié,wú láo wèn yuè yàn。
huáng hé xiàng dōng qù,hé rì shì guī nián。

注释

  1. ​​越燕​​:越地的燕子(《尔雅·释鸟》”燕,白脰乌”),古有”越燕巢幕”典故,喻危境。
  2. ​​归年​​:归乡之日(《楚辞·九章·哀郢》”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此处双关黄河归海与游子归乡。

译文

人世间聚少离多,
何必再问那南飞的燕子?
黄河滔滔东流,
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到故乡!

背景

本诗作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何绍基23岁,初离湖南赴京应试时。诗人见黄河东流,借”越燕巢幕”的典故,抒写人生漂泊之叹。”何日归年”之问,既叹黄河入海无回,亦含自身功名未卜的迷茫,较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更显个体渺小感。

赏析

  1. ​意象经营​​
    (1)”越燕”与”黄河”形成小大对比,近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东去”的动态与”归年”的静态期待构成张力,如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
  2. ​​时空哲思​​
    (1)”人世离别”的普遍性与”黄河东去”的永恒性并置,似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
    (2)结句”何日”之问,将地理流向升华为生命追问,近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
  3. ​​炼字精警​​
    (1)”无劳”二字写尽无奈,较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更显决绝。
    (2)”归年”双关黄河归海与人归故里,似刘长卿”风雪夜归人”的复合意象。

评价

  1. 当世评点​​
    阮元评:”二十字中有《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之悲。”
  2. ​​后世定位​​
    《晚晴簃诗汇》评:”较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更见沉郁。”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