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

烈烈四山风,收归夜气中。
无声三尺雪,破屋一镫红。

拼音

liè liè sì shān fēng,shōu guī yè qì zhōng。
wú shēng sān chǐ xuě,pò wū yī dēng hóng。

注释

  1. 烈烈​​:形容风声强劲(《诗经·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飘风发发”)。
  2. ​​夜气​​:夜间寒气(《孟子·告子上》”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3. ​​镫​​:油灯(《说文解字》”镫,锭也”),此处指孤灯。

译文

呼啸的狂风席卷群山,
最终被寒夜吞没,归于寂静。
三尺厚的积雪无声堆积,
破屋中——唯有一盏孤灯,映出微弱的红光!

背景

本诗作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何绍基73岁,晚年隐居湖南时。诗人以”风收雪积”的冬夜景象,写老境孤寂。”一镫红”的微弱暖色,既是对抗严寒的象征,亦含”烈士暮年”的不屈精神,较柳宗元”孤舟蓑笠翁”更显生命韧性。

赏析

  1. ​​动静相生​​
    (1)”烈烈风”的狂暴与”无声雪”的静谧形成强烈对比,近王维”空山不见人”。
    (2)”收归”二字化动为静,如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戛然而止。
  2. ​​色彩张力​​
    (1)”三尺雪”的纯白与”一镫红”的暖色碰撞,似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2)”破屋”的颓败与”灯红”的生机并存,近杜甫”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3. ​​象征意蕴​​
    (1)”夜气”既指自然寒气,亦喻晚年心境,类李商隐”夕阳无限好”。
    (2)结句”红”字如希望火种,较苏轼”菊残犹有傲霜枝”更显孤勇。

评价

  1. 当世评点​​
    曾国藩评:”二十字中有《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气。”
  2. ​​后世定位​​
    《晚晴簃诗汇》评:”较祖咏’终南阴岭秀’更见苍劲。”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