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意倏已适,晚风吹酒醒。
疏星渍残雨,暗叶坠流萤。
镫影忽栖树,虫声知隔屏。
庭前数弓地,积水也泠泠。
拼音
rén yì shū yǐ shì,wǎn fēng chuī jiǔ xǐng。
shū xīng zì cán yǔ,àn yè zhuì liú yíng。
dēng yǐng hū qī shù,chóng shēng zhī gé píng。
tíng qián shù gōng dì,jī shuǐ yě líng líng。
注释
- 倏已适:忽然感到舒适(《庄子·应帝王》”倏忽凿窍”),形容心情转瞬舒畅。
- 渍残雨:星星沾染雨后湿气(《说文解字》”渍,沤也”),写星光朦胧。
- 数弓地:数弓之大的庭院(《礼记·坊记》”一弓之地”),约合两三丈见方。
译文
酒意被晚风吹散,心情忽然舒畅起来。
稀疏的星星浸在未干的雨痕里,
暗处的树叶间坠落几点流萤。
灯影忽然栖上树梢,
虫鸣声隔着屏风隐约可闻。
庭前不过数弓之地,积存的雨水——
却也泛着泠泠清光!
背景
本诗作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何绍基21岁,夏夜雨后乘凉时。诗人捕捉”酒醒风晚”的瞬间感受,以”星渍雨””叶坠萤”等精微意象,构建静谧的夏夜图景。”积水泠泠”的结句,既写实景,亦含对澄明心境的追求,较孟浩然”荷风送香气”更显空灵。
赏析
- 感官交响
(1)”疏星渍雨”的视觉与”虫声隔屏”的听觉交织,近王维”月出惊山鸟”。
(2)”镫影栖树”的光影变幻,似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细腻。 - 炼字精微
(1)”倏”字写心境突变,”渍”字状星光氤氲,较秦观”雾失楼台”更富湿度感。
(2)”泠泠”叠词,既拟水声又写水光,如陆机”山溜何泠泠”的音画双关。 - 空间经营
(1)由天际疏星到庭前积水,视野由远及近,类杜甫”星垂平野阔”。
(2)”数弓地”的狭小与”积水”的宇宙倒影,形成芥子纳须弥的禅意。
评价
- 当世评点
龚自珍评:”四十字中有《楞严经》’月光如水,水如月光’之悟。” - 后世定位
《晚晴簃诗汇》评:”较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更见夏夜神韵。”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