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题壁诗后四首·其二

何绍基

鸿爪何悤悤,浮生原草草。
六代好江山,不随名士老。

拼音

hóng zhǎo hé cōng cōng,fú shēng yuán cǎo cǎo。
liù dài hǎo jiāng shān,bù suí míng shì lǎo。

注释

  1. 鸿爪​​:化用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喻人生短暂痕迹。
  2. ​​悤悤​​:匆忙貌(《说文解字》”悤,遽也”),此处叠用强化急促感。
  3. ​​六代​​:指南京(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古都),象征历史兴衰。

译文

飞鸿踏雪的爪印何其匆匆,
飘忽的人生本就潦草无常。
六朝更迭的锦绣山河,
从不曾——因名士老去而改变模样!

背景

本诗作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何绍基23岁,游历南京时。诗人借六朝兴废,抒写对生命短暂的感悟。”江山不老”之叹,既显历史无情,亦含对文人价值的质疑,较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更显冷峻。

赏析

  1. 意象经营​​
    (1)”鸿爪”与”江山”构成渺小个体与永恒自然的对比,近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草草”叠词强化生命仓促感,如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2. ​​历史反思​​
    (1)”六代江山”的永恒反衬”名士老去”的短暂,似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
    (2)”不随”二字写自然对人事的漠然,近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
  3. ​​炼字精警​​
    (1)”悤悤”双声词,音形俱显急促,类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
    (2)”原”字揭示生命本质,较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更显决绝。

评价

  1. ​当世评点​​
    龚自珍评:”二十字中有《周易·系辞》’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叹。”
  2. ​​后世定位​​
    《晚晴簃诗汇》评:”较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更见历史苍茫。”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