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对寒镫夜已深,青毡事业漫浮沈。
眼看四照花常在,照见茫茫万古心。
拼音
jìng duì hán dēng yè yǐ shēn,qīng zhān shì yè màn fú chén。
yǎn kàn sì zhào huā cháng zài,zhào jiàn máng máng wàn gǔ xīn。
注释
- 青毡事业:指清贫的文人事业(《晋书·王献之传》”青毡我家旧物”),此处喻科举功名。
- 四照花:灯花四射的光芒(《山海经》”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象征智慧光明。
- 万古心:亘古不变的精神(杜甫《咏怀古迹》”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指士人追求。
译文
静对寒灯,夜色已深,
半生功名如青毡浮沉。
但见灯花四射的光芒永恒闪耀,
照亮了——茫茫历史中不变的文人初心!
背景
本诗作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何绍基19岁,乡试落第后作。诗人深夜独对寒灯,借”四照灯花”的光明意象,抒写对科举浮沉的超脱。”万古心”之悟,既显少年老成的历史眼光,亦含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较朱熹”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显苍茫。
赏析
- 时空拓展
(1)”夜已深”的个人体验与”万古心”的历史长河并置,近陈子昂”前不见古人”。
(2)”四照花”的光明穿越时空,似张孝祥”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 意象象征
(1)”青毡”喻清贫坚守,”灯花”喻精神不灭,类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2)”茫茫”二字,既写灯光微弱,亦显求索之艰,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 - 炼字深意
(1)”漫”字写尽功名虚幻,较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更显淡泊。
(2)”照见”双关物理光照与精神洞察,近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评价
- 当世评点
曾国藩评:”二十字中有《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之怀。” - 后世定位
《晚晴簃诗汇》评:”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更见文化传承之志。”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