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疑无地,今宵忽有天。
星光都到水,风力只摇烟。
村市萧条见,舟人自在眠。
镫花开烂漫,来日趁归船。
拼音
zuó yè yí wú dì,jīn xiāo hū yǒu tiān。
xīng guāng dōu dào shuǐ,fēng lì zhǐ yáo yān。
cūn shì xiāo tiáo jiàn,zhōu rén zì zài mián。
dēng huā kāi làn màn,lái rì chèn guī chuán。
注释
- 疑无地:形容风大如天地混沌(《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 镫花:灯芯结花(《本草纲目》”灯花,烛烬也”),古人视为吉兆。
- 趁归船:搭乘返程船只(《广韵》”趁,逐也”),此处指趁吉兆启程。
译文
昨夜狂风肆虐,仿佛天地都消失不见,
今宵却突然风息天晴,星河重现。
星光全部倾泻到水面,
微风只轻轻摇曳着薄烟。
萧条冷落的村市依稀可见,
船夫们正安然入睡。
灯芯结出灿烂的花形——
明日定要趁这吉兆,踏上归程!
背景
本诗作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何绍基23岁,客居江南时。诗人通过”风息天晴”的强烈对比,写旅途中的转机与希望。”镫花兆归”的结句,既显民俗信仰,亦含游子思归的迫切,较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更显绝处逢生的欣喜。
赏析
- 时空对照
(1)”昨夜”与”今宵”的极端天气对比,近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
(2)”星到水”与”风摇烟”的微观描写,似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动静相生
(1)”萧条”的静寂与”自在眠”的安宁呼应,类柳宗元”孤舟蓑笠翁”。
(2)”镫花烂漫”的喜庆动态,打破前文静谧,如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反用。 - 炼字精妙
(1)”疑”与”忽”二字,写天气突变的心理冲击,较李清照”乍暖还寒时候”更富戏剧性。
(2)”趁”字既指趁船,亦含趁吉的深意,近陆游”拄杖无时夜叩门”的果断。
评价
- 当世评点
林则徐评:”四十字中有《周易·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之转机。” - 后世定位
《晚晴簃诗汇》评:”较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显少年锐气。”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