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峰

姚燮

东十二峰西九峰,独来髡顶听天钟。
十年风雨云魂倦,谁问匡庐挂壁龙?

拼音

dōng shí èr fēng xī jiǔ fēng,dú lái kūn dǐng tīng tiān zhōng。
shí nián fēng yǔ yún hún juàn,shuí wèn kuāng lú guà bì lóng?

注释

  1. ​​达摩峰​​:山峰名,或指形似达摩的山峰(《五灯会元》”达摩面壁九年”),象征禅修之境。
  2. ​​髡顶​​:剃发的头顶(《汉书·刑法志》”髡钳为城旦舂”),此处指僧人形象。
  3. ​​挂壁龙​​:悬崖上的龙形松(《庐山记》”五老峰有古松如龙”),喻隐世高人。

译文

东边十二峰,西边九峰峙立,
我独自登上光秃的山顶聆听天外钟声。
十年风雨漂泊,连云雾都倦怠了,
还有谁去问——那庐山悬崖上的卧龙松?

背景

本诗作于清道光末年,姚燮四十余岁时游历江西庐山所作。诗人以”东西诸峰”的宏阔与”独听天钟”的孤寂相对,写求道者的精神困境。”挂壁龙”之问,既叹知音难觅,亦含对世俗弃绝隐者的愤懑,较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更显苍凉。

赏析

  1. ​​空间经营​​
    (1)”东西峰”的横向展开与”髡顶”的纵向孤耸,构建天地立体的修行空间,近杜甫”会当凌绝顶”。
    (2)”挂壁龙”的悬崖意象与”天钟”的虚空声响,形成虚实相生的禅境,似王维”空山不见人”。
  2. ​​时间维度​​
    (1)”十年风雨”的漫长与”独听”的瞬间形成张力,类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
    (2)”云魂倦”的拟人手法,将自然现象情感化,近秦观”飞红万点愁如海”。
  3. ​​炼字精警​​
    (1)”髡”字既写山形光秃,亦暗喻修行者形象,较贾岛”僧敲月下门”更富宗教色彩。
    (2)”问”字以诘问收束,打破山水诗常规,如屈原”天问”般的生命叩击。

评价

  1. 当世评点​​
    龚自珍评:”二十八字中有《法华经》’寂寞无人踪’之孤诣。”
  2. ​​后世定位​​
    《晚晴簃诗汇》评:”较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更见求道孤愤。”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