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役沧海上,瞻山一停舟。
怪此秃谁使,乡人语啁啾。
云是虎搏物,血溅草木秋。
至今腥秽气,百兽不敢游。
我欲问上帝,何日复旧丘?
谁能鞭日驭,往起鲁阳戈。
拼音
lì yì cāng hǎi shàng,
zhān shān yī tíng zhōu。
guài cǐ tū shuí shǐ,
xiāng rén yǔ zhōu jiū。
yún shì hǔ bó wù,
xuè jiàn cǎo mù qiū。
zhì jīn xīng huì qì,
bǎi shòu bù gǎn yóu。
wǒ yù wèn shàng dì,
hé rì fù jiù qiū?
shuí néng biān rì yù,
wǎng qǐ lǔ yáng gē。
注释
- 秃山:指被破坏的山体(《山海经》有”不毛之山”记载)
- 鲁阳戈:典出《淮南子》鲁阳公挥戈返日传说
- 鞭日驭:化用《离骚》”吾令羲和弭节”意象
- 血溅草木:暗喻王安石变法中激烈的政治斗争
译文
公差航行大海上,
望见此山暂停舟。
惊诧秃山谁造成?
乡民细语说缘由:
说是猛虎搏杀后,
鲜血染红草木秋。
至今腥臭仍弥漫,
百兽不敢近此游。
我想质问上天帝:
何时恢复旧山丘?
谁能鞭策太阳车,
挥戈让时光倒流?
背景
- 时间: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首次罢相前夕)
- 历史背景:
- 新法推行引发激烈党争
- 北方旱灾被归咎”变法扰民”
- 文学动机:
- 借荒山喻政坛生态
- 抒发改革受挫的愤懑
赏析
艺术特色:
- 双重隐喻:秃山惨状——党争血腥;表面-叙事政治;影射-变法困境
- 意象系统:
- 色彩意象:”血溅”的暴力红
- 嗅觉意象:”腥秽气”的持久性
思想内涵:
- “生态破坏”的政治寓言
- “回天无力”的悲怆感
- 传统山水诗的批判性突破
评价
- 叶梦得:”荆公此作,血泪和墨”(《石林诗话》)
- 钱钟书:”中国最早的生态抗议诗”(《宋诗选注》)
- 现代研究:
- “11世纪环境意识觉醒的文学见证”(《中国古代生态文学史》)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