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拼音
yě cì xiǎo zhēng róng,
yōu huáng xiāng yǐ lǜ。
ā tóng sān chǐ chuí,
yù cǐ lǎo hú sù。
shí wú shèn ài zhī,
wù qiǎn niú lì jiǎo。
niú lì jiǎo shàng kě,
niú dòu cán wǒ zhú。
注释
- 子瞻:苏轼的字
- 伯时:李公麟的字(北宋画家)
- 峥嵘:山石高峻貌(《楚辞》”山峻高以无垠兮”)
- 觳觫:牛恐惧颤抖状(《孟子》”吾不忍其觳觫”)
- 砺角:牛磨角(《庄子》”砺角而饮于河”)
译文
野外小山石嶙峋,
幽深竹林相依吐翠。
牧童手持三尺鞭,
驾驭这头老颤牛。
我深爱这山石,
莫让牛儿磨角。
磨角尚且能忍,
牛斗损我竹不可!
背景
- 时间:元祐二年(1087年)(黄庭坚在京任秘书省校书郎)
- 历史背景:
- 元祐文人集团艺术交流兴盛
- 文人画”诗画一体”理论成熟
- 文学动机:
- 题咏苏轼、李公麟合作画作
- 探索题画诗的戏剧性表达
赏析
艺术特色:
- 视角转换:
- 画外观画→介入画中(”吾甚爱之”)
- 静态描述→动态干预(”勿遣””尚可”)
- 语言创新:
- 口语化表达(”阿童””尚可”)
- 递进式警告(砺角→牛斗)
思想内涵:
- “石竹之爱”的文人审美
- “牛斗残竹”的艺术保护意识
- 传统题画诗的互动性突破
评价
- 惠洪:”此篇出而题画体变”(《冷斋夜话》)
- 方回:”以文为诗,自山谷始”(《瀛奎律髓》)
- 现代研究:
- “北宋文人画理论的诗学实践”(《宋代题画文学研究》)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