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四

苏轼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拼音

xiàn huā yóu nǚ mù lán ráo,
xì yǔ xié fēng shī cuì qiào。
wú xiàn fāng zhōu shēng dù ruò,
wú ér bù shí chǔ cí zhāo。

注释

  1. 木兰桡:木兰木制的船桨(《楚辞》”桂棹兮兰枻”)
  2. 翠翘:女子头饰(《长恨歌》”翠翘金雀玉搔头”)
  3. 杜若:香草名(《九歌》”采芳洲兮杜若”)
  4. 楚辞招:屈原《招魂》的意象

译文

采莲女子摇动兰桨,细雨沾湿碧玉头饰。
汀洲杜若丛生无限,可惜吴越儿女不解楚风雅韵。

背景

  1. 创作时间: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2. 地理特征:描写西湖采莲场景
  3. 文化冲突:反映吴楚文化差异
  4. 文学互文:与屈原《湘君》的跨时空对话

赏析

  1. 艺术特色
  • 色彩交响:翠翘之碧与杜若之白的视觉对映
  • 文化隐喻:以”不识楚辞”暗喻南北审美差异
  • 嗅觉通感:通过杜若激活《楚辞》的香草记忆
  1. 思想内涵
  • 表层:记录西湖采莲风俗
  • 中层:表现文人的文化乡愁
  • 深层:揭示审美体验的传承困境
  1. 语言艺术
  • “湿翠翘”的细腻触觉
  • “无限”的空间延展
  • “不识”的文化反讽

评价

  1. 宋代《苕溪渔隐丛话》:”‘吴儿’句,道尽文人孤怀”
  2.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二十八字中含一部《离骚》”
  3. 清代王士禛《渔洋诗话》:”结句空际传神,得唐人三昧”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