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五

苏轼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拼音

wèi chéng xiǎo yǐn liáo zhōng yǐn,
kě dé cháng xián shèng zàn xián。
wǒ běn wú jiā gèng ān wǎng,
gù xiāng wú cǐ hǎo hú shān。

注释

  1. 小隐:隐居山林(王康琚《反招隐》”小隐隐陵薮”)
  2. 中隐:做闲官(白居易《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3. 无家:化用杜甫《无家别》诗意

译文

未成山林小隐姑且做中隐,能得长期悠闲胜过短暂清闲。
我本已无家更欲何往?故乡哪有这般好湖山。

背景

  1. 创作时间: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2. 历史背景:新旧党争中的外放经历
  3. 思想渊源:融合白居易中隐思想与庄子哲学
  4. 地理特征:表达对西湖山水的深刻认同

赏析

  1. 艺术特色
  • 仕隐新解:创造性地发展”中隐”理论
  • 空间对照:政治中心(汴京)与自然胜景(西湖)的取舍
  • 反转修辞:”无家”与”有湖山”的辩证关系
  1. 思想内涵
  • 表层:抒发杭州为官之乐
  • 中层:展现仕隐困境的解决之道
  • 深层:揭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哲学
  1. 语言艺术
  • “聊”字的姑且意味
  • “更安往”的反诘力度
  • “无此好”的对比效果

评价

  1. 宋代《梁溪漫志》:”道尽士大夫处世智慧”
  2. 明代袁宏道《东坡诗选评》:”‘中隐’二字,可作东坡一生注脚”
  3. 清代纪昀《四库提要》:”二十八字中含一部《庄子》”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