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従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拼音
píng shí zhàn guó jīn wú zài,mò shàng zhēng fū zì bù xián。
běi kè chū lái shì xīn xiǎn,shǔ rén cóng cǐ sòng cán shān。
dú chuān àn yuè méng lóng lǐ,chóu dù bēn hé cāng máng jiān。
jiàn rù xī nán fēng jǐng biàn,dào biān xiū zhú shuǐ chán chán。
注释
- 石鼻城:陕西宝鸡古军事要塞(形似象鼻)
- 战国:指秦汉时期军事纷争
- 北客:苏轼自称(时自凤翔赴汴京)
- 残山:秦岭余脉(入蜀必经险道)
译文
昔日的战场今已湮灭,但见路上役夫仍不得闲。
北方来客初尝蜀道险峻,蜀地居民在此告别故山。
独行于朦胧月色之下,愁渡在奔腾河川之间。
渐入西南方见景致变化,道旁翠竹伴着溪水潺潺。
背景
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苏轼27岁自凤翔签判任满返京时。记录其穿越秦岭的见闻感受,展现青年苏轼的历史意识与写实笔力,是其早期纪行诗代表作。
赏析
- 时空交织:
- 历史(战国)与现实(征夫)
- 昼夜交替(暗月→黎明)
- 对仗艺术:
- 地理对(北客/蜀人)
- 情景对(独穿/愁渡)
- 结构设计:
- 前四句沧桑感
- 后四句行进感
- 末句点睛之笔
评价
- 宋·苏辙:”兄长此诗,已具杜陵气骨。”
- 明·王世贞:”‘送残山’三字,秦岭千古写照。”
- 清·方东树:”由雄浑入清丽,如展荆关画卷。”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